2022 年10 月,中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的報告指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
回首過去十年,機械行業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攻高端、夯基礎、補短板、鍛長板、強管理、興文化,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成就。
工程機械行業迎來“出海潮”。2021 年工程機械行業銷售額超過8000 億元,其中出口額340 億美元,出口較2012 年增長77%,覆蓋210 個和地區。根據工程信息商KHL集團《國際建設》雜志發布榜單,2021 年世界工程機械制造TOP50 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10 席;在統計范圍內,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市場份額占比為24.2%,位列榜首。
通用機械行業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據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我國通用機械行業2021 年實現主營收入9834 億元,十年來年平均增長6.2%。我國在機、泵、閥等各類通用機械設備等核心領域不斷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化,打造大國重器。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 年的0.85%增加到2021 年的1.54%,“專精特新”企業蓬勃發展,技術進步、科技創新持續為行業賦能,570 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 強。
機器人產業邁向高端,自主化程度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據《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截至2021 年底,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22 臺/萬人,相較2012 年增長13 倍。據工信部,2021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 萬臺,較2015年增長了10 倍。2021 年底,我國機器人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了101家,涵蓋了整機、核心零部件等各項領域,關鍵技術取得研發進展。
展望未來發展,報告為機械行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上,未來仍需重點進行技術攻關,加快補齊短板,不斷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我們認為,未來機械設備行業發展可以關注國產替代與先進制造兩大方向。
一是補短板政策指引,核心技術攻堅,國產替代提速。數控機床及刀具、設備核心零部件、精密儀器等當前進口依賴度較高的領域有望實現重點突破。其中,建議重點關注工業母機相關領域。我國機床行業存在大而不精、市場集中度低,國產高端化尚未突破等問題,隨著機床產業政策支持及研發投入加大,國產企業“自主可控”發展道路有望逐漸清晰。
二是高端化、智能化背景下,先進制造領域有望受益。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大勢下,自動化率、數控化率有望穩步提升,帶動工業機器人等細分市場規模穩步擴大。短期來看,零部件如減速器、伺服電機、數控刀具、軸承等細分市場擴容可期,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有望迎來新增長點。另一方面,工程機械、通用機械等傳統機械設備領域加速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將帶動行業持續發展。隨著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快速推進,產品智能化程度有望不斷提高,提升國產品牌競爭力。
風險提示:1、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工程機械、通用機械等需求與宏觀形勢有較強關聯性,若經濟出現波動,可能導致需求復蘇不及預期。2、疫情擾動反復:局部區域疫情可能影響工程項目進度、物流運輸等,對機械訂單造成影響。3、新技術研發進度不及預期:新產品研發具有不確定性,可能影響企業利潤增長速度。
證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機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來營收成長性較差。綜合基本面各維度看,股價偏高。更多
以上內容與證券之星立場無關。證券之星發布此內容的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證券之星對其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保證該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相關內容不對各位讀者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如對該內容存在異議,或發現違法及不良信息,請發送郵件至,我們將安排核實處理。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