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家國永念。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清明,三明市各地慎終追遠,祭奠先烈、先人、先賢,賡續紅色血脈。講好紅色故事、發揚紅色文化,是三明市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紅色資源的生動注腳。
一直以來,三明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協同合作,立足老區蘇區優勢,加強紅色資源保護,挖掘紅色文化,創新發展路徑,唱響“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品牌,推動三明市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
革命遺址是紅色文化的傳承載體。三明市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高標準建設長征文化公園(三明段)項目,推動紅色基因融入新生活。
截至3月底,該項目已完成年度投資1.51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21.42%,累計完成投資23.9億元。其中,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群保護修繕項目等10個重點項目建成或部分建設開放。
“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在三明,有多少英雄兒女血灑戰場,就有多少處處可見的革命遺址和紅色文物。
目前,三明市列入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達341處,總量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可移動革命文物2516件/套,數量位列全省第三;市政府先后公布兩批紅色文化遺址名錄共計119處167個點,25個紅軍村;三明11個縣(市、區)全部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原蘇區片區;截至去年底,三明市164個革命文物保護項目獲得及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1.55億元,大批亟須維修的低級別革命文物將獲“新生”。
2022年11月7日,“中國偉大建精神專題展”在三明展出,為了更好地宣講偉大建精神,一大紀念館講解員對三明講解員進行專題展講解培訓。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全市革命專題類紀念館3家;永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少共國際師馬洪舊址依托現存數千條紅軍標語,建成全省首家紅軍標語博物館;建寧縣水尾村利用村內紅軍醫院、兵工廠、被服廠、蘇區銀行、蘇維埃政府、閩贛基干游擊隊司令部等“紅色元素”優勢,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的成功范例。
2月25日,“滬明情 向未來——上海、三明兩地紅色文化傳承主題展”在一大紀念館專題展廳開幕,50余件(套)文物資料呈現上海和三明賡續不斷的紅色血脈。3月27日,該展直播活動“上線”,線萬觀眾觀看,大家深刻體會兩地文化淵源,感悟紅色歷史,汲取前行力量。本次展覽是上海與三明在紅色文化宣傳領域的重點合作項目。
上海媒體記者采訪拍攝“滬明情 向未來——上海、三明兩地紅色文化傳承主題展”場景。
上海是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和偉大建精神孕育地;三明是原蘇區核心區、紅軍長征出發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孕育了永放光芒的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兩座城市底蘊相合、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傳承同根同源的革命精神。
去年5月,發展改革委印發《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確上海、三明建立對口合作關系以來,兩地保持常態化聯系,聯合制定紅色文化宣傳領域對口合作實施方案,簽訂專項協議。
統籌謀篇布局。會同一大紀念館、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編制三明紅色文化發展中長期規劃。建立“紅色文化研究聯抓、紅色文化活動聯辦、紅色文藝精品聯創、紅色文化場所聯建、全媒宣傳報道聯動、精神文明創建聯促”“六聯”工作機制。
辦好文化活動。“中國偉大建精神專題展”在明巡展、“滬明情 向未來——上海、三明兩地紅色文化傳承主題展”在滬開展……雙方聯合策劃舉辦一系列紅色文化活動,傳承弘揚偉大建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等紅色精神。
深耕文藝創作。創作新聞紀錄片《滬明往事》展示兩地交流歷史,打造音樂劇《幸福的煙火》展現兩地前緣,在永安抗戰文化公園國立福建音專舊址掛牌紅色音樂實踐基地……雙方聯合創作符合特點的優秀現實題材文藝作品,講好滬明故事。
激活文產優勢。啟動“數智人”開發、紅色文創賽事等項目,深度發掘泰寧影視產業合作空間……依托上海文化產業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優勢,雙方聯合開發三明紅色文化等資源潛力,探索穩定可持續合作模式。
融媒協作聯動。推出“滬明情 向未來”專題專欄專版,通過上海廣播電視臺旗下新媒體播出50個三明紅色故事,與澎湃新聞合作推出10個《大國大城|一鏡到底看三明》短視頻,舉辦5期“融媒特種兵”云課堂……雙方加強新聞媒體宣傳通聯與策劃創新,唱響山海情誼。
清明節前,市文旅局微信公眾號“綠都三明”推出“緬懷革命先烈 追尋三明紅色足跡”紅色之旅景點。市民鄧女士表示,這為家庭清明出行提供很好的參考。“沒有什么比在這個特殊節日里,帶著孩子追尋紅色足跡,引導孩子憶苦思甜來得更有意義,邊看邊學,孩子才能明白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明有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把紅色文化植入青山綠水間,提升旅游業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重要的精神要素和文化符號。
結合革命史跡和紅色旅游資源稟賦,三明市策劃推出“重走長征路之旅”“反‘圍剿’斗爭之旅”“北上抗日先遣之旅”主題線路,將全市重要景區和重點紅色村鎮串聯起來,打造3條主要紅色旅游線路。統籌三明綠色旅游推廣聯盟和三明紅色旅游推廣聯盟融合發展,提升聯盟建設層次和水平,建設紅色文化+綠色生態“雙輪驅動”發展機制,實現產品互補、政企聯動、政策互聯、線路互串,助推鄉村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振興。
在清流縣林畬鎮初心小鎮營地,常有中小學生前來參加紅色研學拓展項目,體驗“長征路”。初心小鎮于2019年5月開始營業,以主題教育活動、親子研學等為特色,開業當年就接待游客100多批1萬余人次,為帶動林畬村民就業增收貢獻了力量。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三明市積極挖掘紅色資源,將紅色旅游與教育培訓充分融合,設立一批紅色研學基地,推出一批紅色研學主題線路,開發一批紅色研學課程,把紅色基因融入實踐育人課堂。同時,將紅色遺址遺跡納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范圍,全市71個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紅色文化題材基地占42個。
在參與的過程中,讓青少年和廣大員干部更加深刻理解蘇區精神,自覺將紅色精神融入血脈、植入靈魂。
回望來時路,紅色浸潤著這片土地;展望新征程,三明市把握發展機遇,讓紅色資源發揮最大效力,在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進程中,注入永不枯竭的強大動能。(三明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渴/文 周志鴻/圖)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