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武漢主城區東北角的鋼城中,矗立著多座高爐,其中一座鐵紅色和湖藍色相間的就是2019年退役、2021年被列為工業遺產的武鋼一號高爐。把手放在歷史復原場景觸摸屏上,會有火龍般的“鐵水”奔涌而出,模擬1958年煉出的第一爐鐵水。
原武鋼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當年就是這座高爐的開爐指揮長。2024年7月14日,96歲的張壽榮去世。
張壽榮21歲進鞍鋼,29歲調入武鋼,88歲見證寶鋼和武鋼重組為世界“鋼鐵航母”寶武集團。一部承載著新中國工業化夢想、曾經“元帥升帳”的鋼鐵行業發展史,那些重大歷史節點,他都不曾缺席。
1949年,張壽榮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北洋大學冶金系畢業,9月由東北局分配到鞍山鋼鐵公司。
那時鞍鋼建設是全國經濟建設重中之重,開工典禮上,、送來了“為工業中國而斗爭”的錦旗。當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鞍鋼占了9.47萬噸。
鞍鋼留用了104名日本技術人員,生產以他們為主。在給日本技術人員和老工人當了半年學徒之后,1950年春張壽榮開始擔任一號高爐工長。
他逐漸摸索出,煉鐵就跟燒火做飯一樣,放多少米、加多少水、打多大火、燒多長時間都是很有講究的,不然就有可能做出一鍋夾生飯,或把飯燒煳,甚至把鍋燒穿,爐子弄熄火。
那時高爐的現代化程度很低,沒有計算機,各種計量表也不全,當工長讓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比如觀察鐵流,以判斷鐵水中的硅、硫含量。隨著含硅量升高,鐵水中的火花逐漸稀少,分叉多,跳躍很高;當含硅量在2.5%以上時,看不到火花,而在鐵流中出現小火球;鐵水含硅量越高,流動性越差,粘鐵溝越嚴重。
1951年,張壽榮升任生產值班長,第二年又當了生產科長,第三年成為廠長助理。
蘇聯在中國援建的156個大項目中,鋼鐵工業有7項(實際為8項),分別是鞍鋼、武鋼、包鋼、本鋼、北滿鋼廠、吉林鐵合金廠、熱河釩鈦礦,其中鞍山、武漢、包頭為三大鋼鐵基地。鞍鋼作為龍頭老大,在這些企業的逐步建設中輸送了大批人才。
1956年5月,張壽榮被派到武鋼,參加審查蘇聯編制的煉鐵系統初步方案,從此與武鋼結緣。1957年元旦過后,他正式調入武鋼,成為籌建煉鐵廠的負責人。
1958年9月12日,武鋼一號高爐準備開爐。高爐采用了許多新技術,容積為1386立方米,超過鞍鋼,在國際上也位居前列。其時正是“”期間,這個日期是幾次提速的結果。
開爐點火需要用1400來根廢枕木,指揮部要求4小時裝完,而在鞍鋼比這小的爐子都需要8到12小時裝填。經過熱風烘爐,爐溫在50°以上,工人們汗如雨下。從鐵道上拆卸的舊枕木上有許多釘子,有的工人身上被劃破了,作為開爐指揮長的張壽榮讓幾位老師傅拿大錘把釘子錘平。枕木終于如期架好。
次日凌晨3時,武鋼總經理李一清將一支火把伸進爐缸,爐火熊熊燃燒起來。下午3點,登上一號高爐的爐前工休息室屋頂平臺,觀看第一爐鐵水出爐。20來分鐘后,出鐵口打開,鐵水涌出。帶頭起立鼓掌,現場一片歡呼。
不久,武鋼二號高爐破土動工。高爐建設周期一般為8至10個月,但在當時的大形勢下,經過各路建設大軍的大會戰,二號高爐僅用4個月20天就投產,創下世界最快紀錄。9月,煉鋼廠一號平爐投產,比原計劃提前10個月。初軋廠也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多,于1960年7月投產。
鋼鐵生產的正常流程是先對鐵礦石進行選礦、燒結,再由高爐煉鐵,次之平爐煉鋼,隨后初軋成鋼錠,最后精軋成鋼板、鋼管等各種鋼材。但是,由于煉鐵和煉鋼數字最能直觀體現成就,因而備受重視,資源也更向生產流程的中間環節傾斜。
1960年下達武鋼的生產指標是鐵150萬噸、鋼90萬噸。為了達到這樣的高指標,只能停建、緩建屬于第一期工程的軋板廠和大型軋鋼廠,將施工力量集中到本屬于第二期工程的三號高爐和五號、六號平爐。由于建設順序打亂,一號高爐開工時只能全部使用品質較差的塊礦而不是燒結礦,鋼錠也難以及時軋成鋼材,影響了協調生產。
武鋼文學協會原、中國冶金作協副鐘鋼是《張壽榮自傳:鋼鐵人生》作者。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號高爐投產后,張壽榮面臨的最大壓力是如何減少故障,維持正常生產。通過反復摸索,他練就了為高爐排除故障的一手絕活兒。他是中國大型高爐長壽技術的首創者和推廣者,使中國大型高爐的一代(不中修)爐齡達到20年以上。
1961年,隨著對國民經濟的調整,鋼鐵工業由“大上”轉為“大下”。1960年全國生鐵產量為2716萬噸,1961年下降到1281萬噸,1962年又降到805萬噸。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要求武鋼在三年內形成年產200萬噸鋼生產能力,“抓兩頭帶中間”,集中力量補兩端的短板。
但“文革”開始后,武鋼生產一度陷入混亂。最嚴重的時候,張壽榮只能協助廠領導在技術上確保“高爐保溫、人保命”,底線就是爐子不能熄滅,不能出安全大事故。他自己也成為被打倒的對象,下放班組勞動。工人們友善地調侃他是四個“一百八”,即身高一百八、體重一百八、血壓一百八、工資一百八。
隨著生產秩序的逐漸恢復,1971年底武鋼第一、第二期工程主要項目基本完成,達到了年產200萬噸鋼的設計生產能力。這原定為三年,結果卻用了將近十年。
早在1957年就提出,經過第四個五年計劃,達到年產3500萬到4000萬噸鋼的目標。1971年是“四五”計劃的開局之年,在編制“四五”計劃時,將這一目標分解到了各個鋼鐵廠。其中武鋼的任務是在“四五”期間達到年產400萬噸鐵、400萬噸鋼的目標,簡稱“雙四百”,為此就需要進行擴建。
這一時期,國際、國內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美關系解凍,中西方關系緩和。1972年8月,計委向呈送報告,提出在三五年內引進一批先進的國外成套技術設備,預計需要外匯43億美元,因此被稱為“四三方案”。批準了這個報告。
引進方案里身價最高的是“一米七”軋機(即軋機的軋輥有效長度為一米七)。報告認為,軋鋼能力不足、鋼材品種不配套是當前國民經濟發展中一個突出問題,每年需要花3億美元進口200萬噸鋼板,因此花6億美元進口這樣一套軋機還是合算的。考慮到當時中蘇關系緊張,鞍鋼身處東北“一線”,決定將這個項目放在中部的武鋼。
經過“貨比三家”,最后確定一米七系統主體“三廠一車間”分別從西德和日本引進,即熱軋帶鋼廠和冷軋硅鋼片廠從新日本制鐵株式會社引進,冷軋薄板廠從德國迪馬克公司引進,連鑄車間從德國施雷曼和西馬克公司引進。系統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軋制過程由25臺電子計算機控制,每秒運算速度最快可達100萬次。
工程概算為人民幣38.9億元,其中引進費用為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2.28億元。工程于1974年9月動工,建設規模超過以往武鋼建設總和,高峰時期施工隊伍達10萬多人。
1978年,系統進入試生產階段。當時“文革”剛結束不久,問題很多,遠未達到核定生產能力。1980年8月,參加全國兩會的不少代表對武鋼提出了質疑,來武鋼的日本技術人員也將看到的問題反映到有關部門。做了批示,對武鋼提出了批評。
1980年8月,中組部將黃墨濱從包鋼調來武鋼擔任經理。黃墨濱到任后,開始大力整頓這個冶金行業的“老大難”企業。1982年9月,時任武鋼副總工程師張壽榮被任命為副經理兼總工程師,被同行羨慕地戲稱為“全國最有職有權的鋼企總工”。此前他一直是煉鐵生產負責人,從這時起開始全面負責公司的整個冶金流程,尤其是主抓一米七軋機系統。
當時一米七軋機系統的現狀是,地下滲水,廠房漏雨,電纜混亂,一些設備已見不到本色。自控室里堆著餐后的魚刺和骨頭,一些工人在車間里睡覺、抽煙。由于外匯所限,冷軋系統主電室沒有安裝空調,一個夏天就燒壞了200多塊插件板。引進時沒買備件,只能通過中技公司進口備件,手續復雜,訂貨單要提前一年提出,而且有的備件已更新換代買不到了,有的則要十倍幾十倍的價格。
根據日本技術人員回訪熱軋廠時提交的調查報告,1982年,因為管理不善,個別設備從自動變半自動,局部變手動的達59項,因為潤滑不良造成的事故占比達80%。有日方人員給寫信,稱武鋼熱軋廠若繼續這樣下去,再過兩三年設備就要變成一堆廢鐵。
張壽榮上任后主抓系統的“四恢復”,即恢復設備的外貌、精度、系統功能和自動化程度。首先清除垃圾3000余噸,又排除積水,清除地溝廢油,除銹刷漆。一年后,設備總算能見到本色了。
一米七軋機系統主要生產“六板一片”,即汽車板、自行車帶鋼、鍍鋅板、鍍錫板、船板、普通板和硅鋼片。1982年,武鋼生產鋼277.7萬噸,其中27.6萬噸為廢品,達十分之一。一些用戶向冶金部反映,用武鋼生產的鍍錫板制作罐頭盒子,一沖就裂;用鍍鋅板沖臉盆,沿口開叉。冶金部責令武鋼派人“背回”這些板子。對此,張壽榮提出了一年“廢品減半”的目標。
一次,冷軋廠出了質量事故,有許多鍍鋅板被判廢。《武鋼工人報》曝光了這次事故,并稱不合理的獎勵辦法(超產一噸獎5元、報廢一噸扣3元)是造成重產量、輕質量的思想根源。這個獎勵辦法是張壽榮簽發的,報社打電話請他諒解,他說辦報紙就應該這樣,他接受批評。
1983年底,減廢目標實現。張壽榮又提出,1984年廢品再減去三分之一,年底再次達標。
武鋼了專門班子到國外采購,周期比通過中技公司引進縮短了一半。1984年底,給了武鋼更大的自主權,每年撥給外匯讓其自主引進,加上國內測繪制作,備件來源有了保證。
1985年,一米七軋機系統終于達到核定生產能力。從試投產算起,已過去了7年。這年年底,武鋼也實現了鋼鐵產量雙四百萬噸目標。其中,鋼產量為397.8萬噸,廢品量為10萬噸,約為1/40。
整頓針對的是有形磨損,但還有無形磨損,因為設備會老化,技術會變舊。張壽榮又了對技術的消化和創新。1990年,“武鋼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的開發與創新”項目獲得了科技進步特等獎,張壽榮為第一完成人。
1984年5月,作出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規定,允許鋼鐵企業自行銷售2%的計劃內鋼材,價格可向上浮動20%。1985年1月,又取消了加價20%的限制,鋼鐵產品開始全面實行價格雙軌制。
隨著寶鋼一期工程1985年建成投產和國外產品的紛紛涌入,武鋼薄板在國內市場一統天下的格局一去不返,再也不是皇帝女兒不愁嫁了。
80年代后期,鋼鐵企業像坐過山車一樣。1988年,全國經濟過熱,鋼材走俏,出現了廢次材市場價遠高于計劃內正品鋼材國撥價的奇特現象。一些鋼鐵企業拼命搶產量,粗制濫造,一些則違反合同,將部分計劃內鋼材變為計劃外鋼材高價出售。隨著治理整頓和經濟緊縮政策出臺,到1990年鋼材市場又轉為疲軟,用戶大量拖欠貨款,三角債嚴重。這些都對武鋼造成了嚴重沖擊。
張壽榮曾經回憶,1991和1992年是公司最困難的兩年。武鋼的礦山在消耗,影響了煉鐵和煉鋼能力,1991年起60萬噸外部鋼坯又全部停供,一米七軋機系統面臨著吃不飽的問題。
張壽榮等分析后認為,雖然鋼材市場總體上疲軟,但一些高端鋼材仍然暢銷,武鋼只能靠產品的升級換代尋求突破。他們確定了新產品開發重點:一是進口鋼材替代,二是重大技術裝備用鋼材試制。武鋼了多個技術攻關隊,由張壽榮總負責。
硅鋼有鋼鐵“藝術品”之稱,成為武鋼的看家產品。1990年,武鋼研制成功的W08、WTG200等五種高牌號冷軋硅鋼片被列入“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其中,W08和W07被用于制造20萬千瓦—60萬千瓦特大型汽輪發電機,頂替進口產品;無取向硅鋼片則成為心臟材料,用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主機建造。
1992年5月,64歲的張壽榮退居二線,但仍在原辦公樓辦公,按時上下班,做著一線工作。武鋼領導要他繼續發揮作用,負責一些戰略研究和重大技術攻關項目把關。
1996年,張壽榮隨黃墨濱去日本,談判再次引進日本硅鋼技術,尤其是取向硅鋼技術。
早在1974年,武鋼就與日本新日鐵簽署硅鋼生產技術引進合同。日方在合同中明文規定,該技術不得轉讓給第三方,中國國內生產的硅鋼產品不得出口到其他,技術保密期為20年。憑著20年守口如瓶的良好信譽以及新日鐵對黃墨濱和張壽榮的了解和信任,引進工作順利完成,雙方再次簽訂了保密條款。
1994年,第一屆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薦評選開始。通知提到,大型企業的總工程師尤其是任職多年的老總工程師符合推薦條件。次年,擔任武鋼總工程師12年的張壽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工程院成立后增選的第一批院士之一。
在張壽榮的辦公室中,大書柜占了三面墻,全是鋼鐵冶金專業書籍。桌上擺著厚厚一疊《武鋼整體產銷資訊系統生產日報》,這是他每天必看的,往往一看就知道哪里有問題,并馬上趕到車間一線調研。無論是冶煉技術還是工程管理,專業問題沒人能騙得了他。
他幾乎每年都要出國交流,83歲時仍然前往德國杜塞爾多夫參加歐洲鋼鐵年會,并擔任煉鐵分會。他總是抓緊一切機會與外國同行交流,語言對他來說不存在障礙。他曾經就讀的北洋大學被稱為“東方康奈爾”,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課也以英語為主。幾十年里他沒有斷過學英語,每天都留出固定時間學,抽空聽孩子們所推薦學平臺上的英語“磨耳朵”。直到晚年,他還能直接用英語寫論文。
他有“高爐神醫”之稱。在日本交流時,日本鋼鐵界稱他為“中國煉鐵第一人”。
2009年,首鋼京唐鋼鐵公司煉鐵廠投產,其5500立方米高爐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爐,駕馭難度很大,故障很多。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和冶金工業協會副會長朱繼民請張壽榮帶領高爐專家幫助解決。鋼協成立了高爐專家委員會,張壽榮擔任主任委員,委員包括寶鋼、鞍鋼、馬鋼、首鋼、沙鋼、武鋼等單位的60余位專家。經過專家們調整方案,首鋼京唐高爐生產正常了。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硅鋼的需求量大增。但2000年之后,世界硅鋼企業幾乎都不再對中國轉讓硅鋼技術。
當時武鋼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硅鋼片已經在國內穩居第一,應該大力發展汽車板;第二種認為應該擴大優勢,繼續做大做強硅鋼片。張壽榮是第二種意見的代表。他認為,武鋼做汽車板沒有優勢,應該集中力量發展硅鋼,這是武鋼的生命工程、希望工程。武鋼最后采納了這個意見。
得知要組建一批工程技術中心,年近80歲的張壽榮雖然一只眼睛失明,走路還要拄拐,但仍然親自去北京為武鋼爭取。2007年,硅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武鋼。經過多年努力,武鋼超過新日鐵,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硅鋼片生產基地。
2016年,寶鋼與武鋼重組為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成為世界500強企業。2023年,寶武集團粗鋼產量1.3077億噸,在全球鋼鐵企業中排名第一;中國粗鋼總產量為10.191億噸,在鋼鐵生產國中排名第一。張壽榮等卻敏銳地認識到,中國尚有待由鋼鐵制造大國向鋼鐵制造強國轉變。
2018年,張壽榮擔任了中國工程院“中美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對比研究——思考與借鑒”項目組組長。研究報告提出,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調整結構,整體提升。
這項研究稱,中美兩國均經歷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平爐煉鋼為主和70年代的轉爐大發展,之后中國轉爐比例繼續上升,而美國的轉爐比例開始下降,轉而大力發展以廢鋼為原料的電弧爐煉鋼。而現在,隨著中國鋼鐵發展進入減量化時代和資源稅、環境稅和碳交易等落地,廢鋼鐵作為再生資源的優勢將逐漸凸顯,中國鋼鐵產業的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
報告比較發現,美國的廢鋼主要產生于機械、汽車、船舶和建筑等,產生周期較短;中國的廢鋼主要產生于建筑用鋼筋混凝土,產生周期較長,但鋼鐵積蓄量大,到2025年將達120億噸,廢鋼年產出量達2.7億至3億噸;2030年鋼鐵積蓄量將達132億噸,廢鋼年產出量達3.2億至3.5億噸。廢鋼資源總量將非常充足,電爐煉鋼比例至少應提升至35%才能有效消化。未來中國鋼鐵產業應向總產量減量和綠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張壽榮不僅是一位技術專家,更是一位戰略科學家,他一直從鋼鐵發展的宏觀角度看問題,很多觀點都是有前瞻性的。”武鋼科協秘書長、曾給張壽榮當過八年秘書的李鐵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張壽榮去世后,家人和李鐵林按照他生前交代整理了他的藏書,準備捐給武漢市青山區未來學校。青山區還準備在這里為他建一座院士展陳館。
60多年前,青山區還是大片梯田。就是從這里,張壽榮開啟了自己與新中國鋼鐵工業同行的一生。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