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記者走進位于三明市三元區中村鄉白水村的白水鄉居農場,只見比人還高出一截的黃麻連綿成片,在微風的吹拂下翻起陣陣綠浪,美不勝收。
日前,麻類產業技術體系福建黃紅麻高效綠色生產現場觀摩會在此召開。60多位教授、研究員等齊聚一堂,為黃紅麻產業高質量發展傳經送寶。
黃麻素有“黃金纖維”的美譽,是世界上僅次于棉花的第二大天然纖維來源。其纖維質地柔軟,可再生、易降解,是麻紡工業的重要原料。可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昂的種植勞動力成本以及相關技術設備的滯后,導致黃麻纖維日漸被易于大規模生產且更為美觀的化學纖維所取代。
“大食物觀的樹立為產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專注麻類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40多年的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教授祁建民表示,“通過延長產業鏈,拓展應用場景,把黃麻產業發展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可以為鄉親們帶來更多實惠。”
白水村海拔800多米,有良好的陽光、水源及空氣條件,是綠色高效種植黃麻的理想寶地。今年2月,福建農林大學與三元區開展校地產學研合作,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入駐白水鄉居農場,引進菜用黃麻新品種16個,綠色有機生產示范50畝。
在農場田間,土壤上破碎的黑色地膜引人注意。“這是利用黃麻生產的麻地膜,是一種新型覆蓋材料。”白水鄉居農場聯合創始人王祥凈向記者介紹,“相比傳統的塑料地膜,麻地膜可以在土壤中自然降解,保溫保濕效果也更加出色。農作物吸收后還有助于提升產量,非常綠色環保。”
“今年我們引進了福黃麻7號、9號兩個工業黃麻新品種,可用于提取麻纖維,是制作麻地膜的原材料之一。”祁建民表示,通過與臺灣有機農業協會合作,引進生物可降解地膜配方,依托當地的地膜廠可就地生產麻地膜,物流成本將大大降低。
“5月中旬種植以來,這片地未施用過農藥,作物十分健康。”祁建民指著不遠處的一片黃麻地說。菜用黃麻富含硒鋅、總黃酮、多糖、膳食纖維和17種氨基酸,種植一個半月后便可采摘嫩莖葉食用,吃起來爽脆、糯滑,搭上電商快車,可以賣到36元左右一公斤,熱銷各大商超和餐飲公司。
除了直接采摘售賣,不同口味的麻茶是黃麻的另一種“華麗變身”。在小前村文化中心,桌上一杯杯剛沏好的倍健麻茶冒著熱氣,淺啜一口金黃剔透的茶湯,濃郁甘和的滋味唇齒留香。“超臨界風干技術令黃麻豐富的營養元素得以在麻茶中保存,也造就了獨特風味。”祁建民介紹。
“黃麻莖葉還可制成應用多樣的麻干粉。”王祥凈拿起一盒剛剛制作好的麻干粉向大家介紹,“550目以上的超微粉可作為食品添加劑,用于制作保健型飲料和減脂代餐;粉末粒度達到1000目以上,就能進一步應用于化妝品領域,實現人體皮膚直接吸收,效果更佳。”
渾身是寶的黃麻,為鄉村發展帶來新的可能。“眼下,菜用黃麻畝產可達1000多公斤,農戶可賺1萬多元。”王祥凈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產學聯動,繼續豐富黃麻的應用場景。”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線)舉報郵箱: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