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跡浩蕩,正道滄桑。海峽兩岸共同的遠古家園,被考古界譽為“南方周口店”的萬壽巖遺址,迎來2025年的第一縷曙光。
新年伊始,第四屆舊石器考古公眾體驗周活動暨萬壽巖遺址考古發現25周年座談會在三明舉行。周口店和四方賓朋千里迢迢匯聚到福建三明這個海峽兩岸共同的遠古家園,成立史前洞穴遺址聯盟,與萬壽巖攜手推動史前洞穴遺址保護研究利用新篇章。
一邊是企業的巨額經濟效益,一邊是“幾顆哺乳動物化石”,萬壽巖何去何從?關鍵時刻,一錘定音。
“保護好文物才是根本”,做好萬壽巖工作核心中的核心,從來都是萬壽巖遺址本身。如果沒有把萬壽巖遺址保護好,所有與萬壽巖相關的發展都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5年來,三明始終牢記囑托、砥礪前行,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萬壽巖遺址。
從《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規定》到《三明市萬壽巖遺址保護條例》,從《關于進一步推進萬壽巖遺址保護研究利用的工作方案》到《關于進一步提升萬壽巖遺址保護研究利用能力和水平的若干措施》,從2020年市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升格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到2024年6月保護中心調整歸口市文旅局管理……三明一任接著一任干,持續為萬壽巖遺址提供更強大的保護力量。
2024年,三明成立由市委副任組長的萬壽巖遺址保護研究利用工作專班,舉全市之力將萬壽巖打造成為遺產保護理念和生態文明思想的典范地。市工作專班負責統籌推進萬壽巖遺址保護研究利用,三元區負責牽頭編制《萬壽巖文旅融合發展規劃》,市文旅局負責萬壽巖遺址日常建設……全市十多個重要部門協同發力、各司其職,全力推進萬壽巖遺址保護規劃、人財物保障、遺址公園整體提升等各方面工作。其中,萬壽巖考古遺址公園整體提升已先后策劃實施萬壽巖遺址保護規劃修編、龍井洞考古調查、考古遺址公園整體提升等項目,持續推動數字化保護與應用項目、安防提升工程、船帆洞保護工程等項目落地。
在萬壽巖遺址公園內,那片40畝、價值百萬的“源楠林”意義特別。它是全國勞模王源楠在萬壽巖遺址公園內栽種,并無償捐獻給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的。
王源楠樸實的心愿是為遺址保護盡一己之力。而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將那片林木命名為“源楠林”,并打造成具有特殊意義的景點,為的是讓這個保護萬壽巖遺址青山綠水的美好故事流傳下去。
萬壽巖遺址的考古發現,開啟了福建遠古文明的神秘大門,把福建古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到20萬年前。遺址中出土的石制品,也為閩臺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證據。如今,萬壽巖遺址已成為考古遺址公園,獲評全國5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之一,入選“十四五”全國大遺址名單。
25年來,三明市始終以系統化方式推進考古研究,一體推進考古成果研究闡釋和展陳交流,讓沉睡的遺產活起來。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北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廈門大學……近年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院所高校的專家學者走進萬壽巖,對已考古發掘出土的舊石器和動植物化石進行再梳理研究,科學有序地對未發掘區域進行深入考古。
從2022年的初夏開始,省煤田地質勘查院的專家趙舉興再也不要到處“托熟人”到萬壽巖開展調查研究了。那年的5月,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和省煤田地質勘查院簽訂了共建萬壽巖遺址科研科普基地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地質學和考古學交叉論證的全新角度,對萬壽巖年代測定、環境演變過程等方面進行佐證。
在2024年萬壽巖遺址第一場座談會——南方洞穴遺址保護研究利用座談會上,趙舉興博士分享了《福建省萬壽巖遺址船帆洞植硅體組合特征及其環境意義》的研究成果。也是在這場會議上,專家們經過深入研討和思想碰撞,達成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南方洞穴遺址保護共識》。
舊石器時代人類演化與遺傳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古脊椎所)主任、研究員高星是萬壽巖的老朋友了。2023年4月,高星帶領團隊先后對萬壽巖船帆洞石鋪地面保護問題、萬壽巖遺址龍井洞及周邊考古調查、萬壽巖遺址出土文物研究等工作進行調研。調研團隊對萬壽巖遺址保護利用暨石鋪地面保護進行了系統論證,形成了《萬壽巖遺址保護與研究論證意見》,并提出了“適時開展對龍井洞的考古發掘與對萬壽巖遺址周邊的系統性考古調查”等建議,推動萬壽巖遺址科研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那次調研結束后,高星又派出了團隊重要成員、國內頂級化石專家赴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對萬壽巖博物館文物庫房內藏品進行重新梳理,讓萬壽巖科研有了新突破。
2024年10月22日,高星在第二屆南方洞穴遺址保護研究利用座談會上,呼吁成立史前洞穴遺址聯盟。時隔兩個月,史前洞穴遺址聯盟在萬壽巖成立,它將有力推進中國洞穴遺址的研究、保護、宣傳和利用等各方面的工作。
從賈蘭坡、張森水到高星,正是有著中國舊石器一代又一代專家學者的長期關心與厚愛,萬壽巖的保護研究利用才有了更足的底氣和更長足的進步。在萬壽巖保護研究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堅實而深刻的腳印。
綠草如茵,游人如織。碧水、青山、溶洞、田園、古文化在這里交融相匯,如今的萬壽巖遺址早已經從滿目瘡痍、粉塵漫天的原始礦區蝶變成了集遺址展示、科普教育、學術研究和生態旅游于一體以考古特色的主題遺址公園。
2020年,萬壽巖文旅小鎮景區獲評4A級景區;2024年8月,位于遺址公園內的萬壽巖遺址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二級博物館,這是對萬壽巖遺址文物活化利用、展示教育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可。
25年來,三明市始終以融合式理念推進傳承利用,通過培育特色業態、開展特色活動、開發特色文創,推動“文化+旅游”“事業+產業”深度融合,讓寂靜的遺址火起來,讓寶貴遺產不斷煥發新的時代風采。
遺址公園遠古文化交流中心廣場地面上,鋪設著巨大的萬壽巖文創標識。近年來,萬壽巖與美術學院、上美設計公司等院校團隊合作,大力推廣以巖寶“阿福”原始人為形象的萬壽巖遺址特色IP,綜合運用AR實景游戲等技術手段,持續拓寬萬壽巖遺址文創開發途徑。
2022年9月29日,萬壽巖卡通代言人“阿福”帶著萬壽巖遺址博物館珍貴的展品首次走出萬壽巖遺址博物館,走進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原定展期一年,但因許多小伙伴對萬壽巖的寶貝和“阿福”依依不舍,展期延長半個月,至2023年10月16日閉展,累計參觀人次超18萬。這一數字背后,是人們對萬壽巖文化的熾熱追捧和深深向往。
如今,“洞天遺珍”——萬壽巖遺址出土文物展已三次走進全國傳統重點大學展覽,在莘莘學子的心中播撒下對萬壽巖熱愛的火種。
市文旅局組成員、市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主任李順亮表示,萬壽巖的珍貴文物走進大學展覽,是為文化自信、文化強國貢獻出考古遺址的文化力量,更是推動萬壽巖遺址保護研究利用的重要之舉。
近年來,三明市常態化舉辦萬壽巖科技節、大地藝術周、音樂薈等特色活動,讓舊石器文化與新科技力量完美“碰撞”。
在2024年舉辦的第三屆“舊石器對話新科技”海峽兩岸萬壽巖科技節活動期間,機器賽緊張刺激、精彩紛呈,開閩文化交流會底蘊深厚、氣氛熱烈,校企科技成果對接交流會成果豐碩、合作共贏…… 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兩岸青年在古老而神秘的萬壽巖遺址中沉浸式地感受現代科技的無窮魅力,實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技對話。與此同時,同期舉辦的首屆萬壽巖兩岸青年地景藝術創作周活動更是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 16 所高校的 130 余名專家學者和大學生們熱情參與。他們在創作中交流思想、碰撞靈感,結交摯友、增進情誼。
一系列成果豐碩的活動,有效推動了海峽兩岸科技交流、宗親聯誼、經貿合作、鄉村融合,印證了萬壽巖所承載的歷史使命,不僅僅是考古。
2024年,萬壽巖遺址博物館數字化展廳對外開放,公眾可以在視覺與聽覺,真實與奇幻的綜合體驗中實現全新的萬壽巖游歷;全球首個以昆蟲琥珀為主題的自然科學博物館落戶萬壽巖遺址公園,館藏數百枚珍稀的昆蟲琥珀及史前化石,成為萬壽巖文旅、研學業態的一大新亮點……
你聽,古老的萬壽巖,正在訴說“新”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歷史與現代的交融,每一個故事都是實踐與創新的見證。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