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線月,是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組建55周年紀念年,當年福建生產建設兵團9萬官兵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為祖國,為福建省革命和建設砥礪前行,做出了特殊貢獻。55年過去了,當年兵團最年輕的戰士,如今也己過入七旬老年隊伍。但是兵團永遠是他們心中的光榮和驕傲。這些年,兵團戰友每年都用不同的方式紀念當年的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抒發對福建兵團的一份特殊感情。值此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組建55周年的日子,將本文再次敬獻給當年的戰友們和兵團二代、三代人,讓我們永久懷念曾經的福建兵團。
福建生產建設兵團誕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國特殊的歷史時期。史無前例的“”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世界上處處是火種,硝煙滾滾。中美對立,中蘇對歭,珍寶島流血…… 的“九大”召開,中國“三個世界”理論在國際 “獨樹一幟”,堅持反帝反修反霸權。在“東風吹,戰鼓擂”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提出 “要準備打仗”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號召“備戰備荒為人民”。在那火紅而動蕩的年代,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和全國多個省份13個建設兵團應運而生,全民皆兵,三線建設,備戰備荒!
1969年8月,根據、的有關指示,福州軍區確定組建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11月,任命彭飛少將為兵團司令員、委;熊兆仁少將為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政委、委第二。同年12月7日,、正式批準成立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授予4個師、21個團的番號。1970年4月,又將3個企事業單位改編為團。
兵團組建之初,以福建省的91個國營企事業單位為基礎,(包括勞改農場、工廠)為基礎,加上從部隊抽調的部分干部為各級領導骨干,編成4個師共18個團、2個直屬團和1個相當團的單位(未包括各師醫院),并征得一批無軍籍的兵團戰士編組而成。(注:在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存續期間,所屬師、團級機構建制多有撤建變動) 1970年底全兵團總人數89521人,其中現役軍人2239人,地方干部、職工65785人,兵團戰士21497人。配備各種3655支(挺)。機動車1282輛。其中編有武裝分隊23個建制連、173個建制排、596個班,共5751人,各種槍1820支(挺)。另看押勞改犯、勞動教養人員和刑滿釋放就業人員共9136人;被監管審查和拘留、逮捕待審人員共301人。 1972年5月,兵團增設相當于師一級建制的永安礦區。兵團組建之初,司令員為彭飛少將,委員為熊兆仁少將,副司令員田賢成、田世興、李干、宋家烈、楊尚堃,副委員李云誠、何慶宇,參謀長楊濱,副參謀長游梅耀、楊青、李振歐,部主任程力正。兵團機關設司令部、部、后勤部和駐福州辦事組,三大部下共設18個業務處,定額150名干部。兵團機關駐沙縣城關,1970年9月遷駐南平市。
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是“”時期為穩定局勢、促進生產而組建的生產為主,勞武結合的。兵團的組建有力地保證了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極大地維護了當時社會穩定。在“文革”期間相當困難的條件下,生產建設兵團近9萬名干部、地方干部、職工和兵團戰士,克服重重困難,經過的共同努力,在我省生產建設中取得不小的成績。
(注:由于歷史認識原因,很長一段時間對福建生產建設兵團不全面定性: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是“”時期的產物。兵團的干部實際上是執行“三支兩軍”任務,目的是穩定局勢,促進生產。)
1974年11月9日,、批復,同意撤銷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建制;同年11月24日,福州軍區委、福建省委下達了《關于撤消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的通知》。此后,部隊干部陸續離開生產建設兵團,至1975年3月底,兵團所屬企事業單位全部歸口移交給地方管理,福建生產兵團的歷史使命至此宣告結束。
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 以工礦為主,兼營農副業。師部駐龍巖東肖。師長高少彬、委員董樹桐、副師長史道生。師機關設司令部、部、后勤部(其余各師均同,從略)。全師1970年底18655人,其中現役軍人564人,地方干部、職工9889人,兵團戰士8202人。1969年12月建師時,轄第一團(潘洛鐵礦)、第二團(永定煤礦)、第四團(漳平煤礦及龍巖蘇邦煤礦)、第六團(邵武煤礦)、第七團(龍巖青草盂、黃斜勞改農場,南靖馬山勞改農場)和煤礦建井大隊(煤礦建井公司,相當于團的單位)。
1970年4月,龍巖紅炭山煤礦編為第一師第三團。5月,福州八一鋼鐵廠編為第一師第五團。后八一鋼鐵廠與擬建的龍巖特種鋼材廠合并組建福建八一特鋼廠(即7071工廠,廠址位龍巖城東南郊)。1971年2月,該廠劃歸兵團建制,由第一師領導。同年11月,改直屬兵團領導。1973年1月,該廠建成投產后,又改屬省冶金工業局建制。1970年6月,廈門工程機械制造廠劃歸兵團建制,命名為第一師礦山機械廠(團級單位);1972年7月,交還廈門市革命委員會。
1970年8月,廈門反帝醫院改編為兵團一師醫院。該醫院歷史悠久,是1898年美籍荷蘭人郁約翰博士創辦救世醫院,院址在鼓浪嶼河仔下,初設病床30張,是廈門第一所西醫醫院。1951年醫院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稱為廈門市第二醫院。1958年創辦于1931年的鼓浪嶼醫院(1953年改稱市婦產醫院,1954年改稱為廈門市第三醫院)與廈門市第二醫院合并,改稱為鼓浪嶼醫院。1966年改稱為反帝醫院。1970年醫院遷往龍巖,更名為中國人民福建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一師醫院(注:同年廈門市政府在二院舊址重新組建了鼓浪嶼區人民醫院和廈門市醫院第三病區)。
當年的一師醫院現在為龍巖市第二醫院(位于新羅區東興路153號)這所百年歷史的醫院軍內罕見,國內也是鳳毛麟角。 1971年2月,煤礦建井大隊大隊部及所屬四隊與籌建中的永安加福煤礦,共同組建為第五團。同年10月,第一團改歸三明鋼鐵廠領導。1972年1月,第七團撤銷。1973年7月1日,一師師部撤銷。二團、三團、四團、六團,煤礦建井大隊,師醫院等均改屬兵團部直接領導。兵團撤銷時,上述單位移交福建省燃料工業局。
1969年12月,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在明溪成立,師長李振歐(1970年3月由石養成繼任),委員李學勤。師部設在明溪縣城關, 全師1970年底10910人,其中現役軍人351人,地方干部、職工5102人,兵團戰士5457人。二師轄第八團、第九團、第十團、第十一團擔負的任務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林、牧、副業等。八團團部在清流縣(清流新墾勞改農場),九團團部在明溪縣(明溪樓前勞改農場),十團團部在寧化縣(寧化涼傘崗勞改農場),十一團團部在泰寧縣(由原閩侯熔新機械廠、閩侯白沙勞改農場、仙游度峰糖廠和永安大洲后磚瓦廠等組成)。
二師所轄的各單位,數十一團機構變動較大:1970年5月,十一團由閩侯白沙遷泰寧,改轄將樂、泰寧、建寧三縣森林工業單位和泰寧朱口、弋口勞改農場。原轄的度峰糖廠改為師直屬營;大洲后磚瓦廠交四師管理;熔新機械廠交莆田地區管理;白沙農場則由省“五七”干校接管。
1971年2月,師機關分為兩部分,一部留原地領導原有的各團;一部調永安縣水東,新組建成永安礦區。同年10月,第九團劃歸第三師,所屬各營并入第十團。1973年1月,撤銷第八、十團和第十一團五營及師直屬營,移交地方主管部門領導;第十一團改由兵團直屬;7月,二師師部撤銷,第十一團移交地方相關主管部門領導。師、團撤銷后,干部多數調回原單位,少數就地轉業。
1969年12月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在建甌成立。師長劉振澤,政委韓光,主要任務以林業、森林工業為主,兼營農、牧、副業,1970年底全師35795人,其中現役軍人572人,地方干部、職工31068人,兵團戰士4152人。轄第十二團(建西、建甌、南平林業與森工);第十三團(順昌、建西林業與森工);第十四團(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林業與森工);第十五團(省森工局一處、二處、五處、基建處);第十六團(邵武國營綜合農場,邵武、光澤林業與森工)、第十七團(崇安黃土、建陽小湖、梁布、浦城永平、政和東平等勞改農場);以及南平大洲貯木場、邵武貯木場、邵武汽車保修廠、三師設計大隊(原華東林業勘察設計院,1971年10月改為兵團設計大隊,地點在建甌南雅)、南平森工醫院等5個相當于團級的單位。建制中,連以上的軍政主官為現役軍人,其他均為地方干部職工和兵團組建后新招收的兵團戰士。1971年2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通知,由福建生產建設兵團著手籌建的邵武銅冶煉廠、浦城銅礦合組為第九團(團部機構從第二師劃轉)。1972年8月,第九團改為直屬兵團建制。1973年1月,邵武銅冶煉廠、浦城銅礦建成投產后即歸省冶金工業局領導。
1973年1月,第十七團撤銷,所屬單位劃歸省勞改管理局管理。同年5月,第十五團改為森工基建大隊(對外稱公司,為相當于團的單位)。同年7月1日,三師師部撤銷,第十二、十三、十四、十六團和大洲貯木場、邵武貯木場、邵武汽車保修廠、南平森工醫院等均改由兵團直屬的建制。兵團撤銷時,上述各單位均移交省林業廳,干部部分調回原部隊,部分就地轉業。
1969年12月,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在永安縣成立,師長郭生,委員劉洪澤。師部設在永安縣城關原省水電專科學校,轄第十八團、第十九團、第二十團、第二十一團、第二十二團、第二十三團。以基本建設為主要任務。十八團駐三明白沙(原省建一公司),十九團駐永安西洋(原省建三公司),二十團駐南平(原省建八公司,1973年移交地方后改為省建二公司),二十一團駐龍巖小洋(原省公路工程局第一工程處),二十二團駐安溪福德(原省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處),二十三團駐三明(原省工業安裝公司),四師醫院駐三明。1973年四師師部撤銷,第十八團、十九團、二十團、二十三團改歸福建省基本建設局領導;二十一團、二十二團、和十九團三營(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二處)改歸省交通局領導。干部多數調回原單位,少數就地轉業。
直屬二十四團團部駐沙縣城關,有五個營,管轄沙縣和尤溪的林業與森工,另有紡織廠(位于沙縣養坊),制藥廠(位于沙縣水南),兵團部獨立汽車連(位于沙縣養坊),汽車保修廠(位于沙縣白沙),衛生隊(位于沙縣水南)。紡織廠1973年合并到南平紡織廠。兵團撤銷時,上述各單位均移交省林業廳,干部部分調回原部隊,部分就地轉業。
對外稱福建省永安礦區建設指揮部,1971年4月開始籌建,1972年5月1日正式對外辦公,為相當于師的單位,直屬兵團建制領導。礦區指揮部主任鄭重略,委員淳于曉輝。機關設行政、政工、生產指揮、基本建設4個處。下轄永安加福煤礦(即第五團)、東坑仔煤礦(團級單位)等單位。兵團撤銷時,永安礦區劃歸福建省燃料工業局建制。
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是“”時期為穩定局勢、促進生產而組建的生產為主,勞武結合的。建設兵團的組建有力地保證了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極大地維護了當時社會穩定。兵團生產建設有礦山、冶煉、制造、農業、林業、建筑業、工業設備安裝等行業,在“文革”期間相當困難的條件下,彭飛司令員、熊兆仁政委率領福建生產建設兵團近9萬名干部、地方干部、職工和兵團戰士,克服重重困難,在兵團體制存續的5年中,較好地完成了下達的各項生產計劃,至1974年底,工業總產值達到6.69億元。其中,森林工業,生產原木950萬立方米;造林46萬畝,成活率85%以上;幼林撫育180萬畝;修筑林區公路500多公里、森林鐵路16公里。煤炭生產,掘進26.7萬多米,產量比1969年增加2.5倍,達535.7萬噸,約占全省總產量的58%;新建永定、永安兩個礦區,擴建龍巖紅炭山等煤礦,生產能力比1965年擴大了兩倍;正在續建的礦井生產能力日產約100噸(兵團撤建后投產)。建筑安裝,完成1.7億多元產值,其中較大的工程項目有邵武火力發電廠、永安火力發電廠、永安水泥廠、永安維尼綸廠、三明化肥廠、三明鋼鐵廠薄板車間、南平紡織廠等;參加了烏龍江大橋及本省部分國防工程建設;建筑房屋69萬多平方米。基建投資共完成2.4億元,其中較大的工程有龍坎鐵路(龍巖—坎市)、大福鐵路(大杞—福德)、永加鐵路,共100多公里。新建企業,較大規模的有龍巖特鋼廠、連城錳礦廠、三明鎢礦廠、建甌銅礦廠、邵武銅冶煉廠等,為福建工業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到1974年12月,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共實現利潤1億多元,超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贏利指標。
兵團在我省生產建設戰線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有:的形式與企業事業單位的經營機制不相協調;兵團各級領導機關與地方各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多頭領導,以及省、兵團與地區、縣利益上的矛盾等等。為理順體制,完善管理,1971年10月起,福州軍區和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開始調整兵團體制與領導關系。至1972年底,先后將潘洛鐵礦、礦山機械廠和全部勞改單位移交地方有關部門管理。福建八一特鋼廠、邵武銅冶煉廠、浦城銅礦等企業建成投產后,也于1973年1月移交地方。
1973年7月1日起,撤銷各師師部,各團改為兵團直接領導;并將第四師所屬6個團分別劃歸福建省基本建設局和交通局建制領導。兵團司、政、后三大部亦縮編為辦公室、部、生產部。
1974年11月9日經、批準,同年11月24日,福州軍區委員會、福建省委通知,撤銷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兵團所屬單位自1975年1月1日起正式歸福建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建制領導。所看押管理的勞改犯移交福建省軍區地方部隊負責看管。實際交接工作至1975年3月底完畢。至此,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完成了歷史使命,劃上圓滿句號!
后記:再讀福建兵團的沿革史讓我仿佛回到那如火如荼的火紅年代,那艱苦枯燥的生活,那一把汗一身泥的自我凈化,那奉獻青春的無悔歲月…永生難忘!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從成立到撤銷已經過去50多年了,兵團時代雖然只有短暫的幾年,但對于我們這些成長戰斗在“文革”后期的兵團戰士來說,是我們生命歷程中最難忘的一程。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特別說明:近幾年許多當年的兵團戰友都在努力把福建兵團的歷史原貌盡可能真實、全面地還原、再現給廣大讀者和下一代人,但由于福建兵團的成立和撤銷都在十年“文革”期間,許多史料已經失落。就連省級和原軍區級檔案部門亦無完整的相關史料檔案。鑒于此況,本文收集的資料定存缺漏和謬誤,敬請知情的戰友和史實愛好者指正。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