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市委市政府印發《三明市實施“六大工程”推進醫改再出發行動方案》的通知,通過實施全民健康管護體系完善工程、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完善工程、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工程、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醫防融合提升工程及中醫藥健康促進工程,進一步推動三明醫改再出發,讓三明醫改繼續在全國醫改中走前頭、作示范,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全民健康管護體系完善工程是為了實現區域健康管護體系全覆蓋,總醫院真正成為一家人,實現一條心,全周期、全過程管好人民健康;
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完善工程,是為了進一步發揮好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牛鼻子”作用,兼顧公平與效率,建立以健康為中心的分配導向制度;
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工程主要通過實施“4+1”培訓培養計劃,即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醫師、“臨床重點特色專科”團隊、復合型醫防人才、基層醫生培養,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結構優的衛生健康人才隊伍;
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是以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閩西北中醫區域醫療中心為重點,提升全市醫療服務綜合能力,切實解決群眾“看好病”問題;
醫防融合提升工程致力建立“一手抓預防、一手開處方”制度,加快形成防、治、管緊密結合的醫防融合工作鏈;
中醫藥健康促進工程是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面支持三明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契機,進一步強化扶持中醫藥發展政策措施,全面提升中醫藥健康促進能力。
今年以來,習來明視察沙縣總醫院并作重要講話;孫春蘭副總理第三次來明指導醫改工作;福建省委書記尹力、省長王寧都對三明醫改給予充分肯定,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借鑒,并作出全面部署。
由此,市委市政府結合全市正在開展的“牢記新囑托、增創新優勢、再上新臺階”活動,提出以實施“六大工程”為抓手,推動三明醫改再出發,繼續在全國醫改中走前頭作示范,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制定“六大工程”行動方案。
7月11日,市政府專題會議召開。會議要求圍繞《關于繼續深化醫改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的若干措施》,配套制定“六大工程”行動方案。會后,市政府辦、衛健委、醫保局等部門成立起草組。起草期間,他們征求了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到三明蹲點調研專家及省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意見,并作修改。經過兩個多月的充分調研、起草、成稿,9月下旬,市委常委會審定通過《三明市實施“六大工程”推進醫改再出發行動方案》,并于9月30日印發。
由市醫改領導小組負責統籌組織實施的“六大工程”是指:全民健康管護體系完善工程、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完善工程、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工程、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醫防融合提升工程、中醫藥健康促進工程。
作為“六大工程”的打頭工程,實施全民健康管護體系完善工程是為了實現區域健康管護體系全覆蓋,通過建立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優質資源下沉,構建更加合理的分級診療就醫秩序,做實做細健康管護,力爭到 2025 年,常見病多發病縣域內就診率穩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達65%以上,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75%以上。
健全一體化健康管護組織:推動管理、人才、病種下沉,推行下派常務副院長(副主任)制度,建立健全“1個專家醫生團隊+N個簽約服務團隊”“縣級醫院高年資主管護師”雙下沉醫療服務新模式,構建縣(三元區市屬醫院)鄉村三級人、財、物、事、績、管高度集中統一的健康管護體系。比如將三元區所屬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延伸舉辦的村衛生所)人、財、物、事、績、管等全部收歸,分別由市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統一管理。
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護制度:針對胎兒期、嬰幼兒期、兒童青少年期、成年人期、老年期等年齡段常見病、多發病,加強致病因素干預,為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推行大村獨辦、小村聯辦村所和派駐醫生等多形式服務形式,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比如重點防治“小眼鏡”“小胖墩”“小齲齒”等問題。
構建良性就醫格局:實行“錢隨人走”政策,參保人如居住地變化或其他原因,提出申請后可自主選擇總醫院(管護組織),形成良性競爭,推動總醫院不斷提升健康管護能力水平。
完善醫保基金打包支付政策:醫保基金按人頭年度打包支付給總醫院(醫聯體),結余資金納入醫療服務性收入,明確可用于健康管護、慢病管理、健康促進等,提高基金使用效能。
實施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完善工程是為了發揮好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牛鼻子”的關鍵作用,縮小市、縣醫院薪酬待遇差距,真正落實人財物、縣鄉村一體化管理要求,破解“雙虹吸”難題,增強公立醫療機構公益性,逐步實現醫療資源均衡發展。同時,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價值取向與患者的利益訴求同向而行,促使醫務人員從“希望病人越多越好”轉變為“希望老百姓越健康越好”,提升醫療資源使用健康效益,增進老百姓健康福祉。
薪酬改革全覆蓋:將年薪制擴大到縣、鄉、村公立醫療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實現全覆蓋。
改革工資總額計提辦法:公立醫療機構年薪工資總額包括基本年薪總額和績效年薪總額;鄉鎮衛生院和公辦村衛生所的工資納入總醫院年薪工資總額統一核算。
完善目標年薪制:其中,公立醫療機構年薪基數不再區分醫院等級,全部按醫務人員職稱核定基本年薪,促進更加公平合理,推進分級診療,落實全方位健康管理。例如:主任醫師基本年薪30萬元,副主任醫師基本年薪25萬元,主治醫師基本年薪20萬元,住院醫師基本年薪15萬元;技師、藥師類基本年薪按照同級別醫師類基本年薪的80%核定;護師類基本年薪按照同級別醫師類基本年薪的70%核定;行政后勤人員基本年薪按照醫師類平均基本年薪的 40%核定;村衛生所人員基本年薪10萬元。績效年薪總額則按照醫療服務收入的10%提取,并與書記(院長)、總會計師年度績效考核結果掛鉤。
強化優績優酬:基本年薪可根據崗位職責履職考評情況最多上浮20%或下浮50%,獎優罰劣。對有重大貢獻人員或單位,市醫改領導小組根據具體情況給予獎勵。
實施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工程,是為了建設一支素質高、結構優的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具體而言,到2025年,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掌握現代先進醫院管理知識、具備醫院精細化管理能力;力爭培養優秀學科帶頭人80名、優秀青年醫師120名,培育15個臨床重點特色專科團隊;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中、初級醫師每年接受醫防融合知識培訓;基層醫療機構公開招聘醫務人員300名以上,定向培養大專以上學歷200名以上,提升50歲以下在崗中專及以下村醫學歷教育。
組建臨床重點專科團隊:加快培育心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骨顯微外科、重癥醫學科、康復科、睡眠醫學科等特色專科團隊,提升病理科、醫學影像科等薄弱專科團隊,培養掌握學科核心技術、引領學科發展的專科人才梯隊。
搭建高水平衛生人才培養平臺:依托中山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安門醫院等國內知名醫學院校、醫院優質師資優勢,提升診療技術、醫療服務、學科建設、科室管理、科研教學等能力。
培養復合型醫防人才:對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中、初級醫師(含臨床、中醫、口腔、公共衛生醫師)進行醫防融合知識培訓。同時,健全公共衛生醫師制度,在一定范圍賦予其臨床處方權。
柔性引進人才:出臺更加靈活、更加有力的政策,吸引知名專家來明開展臨床治療服務、指導學科建設、培養人才。例如,鼓勵和支持二級及以上醫院與高水平醫院合作共建,加掛知名醫院牌子,擴大影響力和輻射力;鼓勵和支持引進高水平醫院管理骨干掛職擔任我市醫院副院長,參與醫院管理;引進名譽科主任,實行“雙主任制”管理,提高專業化管理水平;引進緊缺專業“星期天醫師”,利用節假日、周末或業余時間來明工作,破解我市高端醫學緊缺人才“引進難”“留用難”問題,達到人才“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目標。
實施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是通過與國內高水平醫院建立幫扶合作關系,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安門醫院與市第一醫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合作共建為契機,依托其雄厚的技術力量、頂尖的醫學人才、先進的管理經驗,加強市第一醫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重點專科建設,“組團式”帶動全市學科群協同發展,提升我市醫療綜合實力和服務能力,逐步滿足人民群眾就近享有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降低患者轉診率,減少患者跨省、跨區域就醫,解決群眾“看好病”問題。
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市第一醫院與中山一院、入駐福建省內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立合作共建關系,建設區域內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中心,打造優質醫療品牌,做特做優重點專科,力爭患者市外轉診率為零、市第一醫院進入國家三級醫院績效考核全國排名前100名。
建設閩西北中醫區域醫療中心:積極爭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試點示范、項目實施、特色工程、資金分配等方面支持,與廣安門醫院合作共建,將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打造成閩西北中醫區域醫療中心。
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創造機會促進條件成熟的二級醫療機構逐步提升到三級醫院的能力水平。同時,分期分步在縣級醫院遴選一批臨床專科,通過與省內外高水平醫院合作共建,打造成診療技術水平處于同級醫院領先、有一定影響的省、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實現常見病、多發病在市縣解決。
實施醫防融合提升工程,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將健康服務重心由后端的醫療向前端的預防轉移,建立“一手做預防, 一手開處方”制度,加快形成防、治、管緊密服務鏈條,進一步推進健康三明建設,為群眾提供疾病預防、診斷、治療、營養、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連續性醫療衛生與健康服務,控制疾病危險因素,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慢性病人群減少并發癥、降低致殘率、死亡率,筑牢群眾生命健康的“上游堤壩”。
深化疾控體系綜合改革:掛牌成立市、縣疾控局,建立醫防融合項目清單,健全醫防融合工作機制。
探索公共衛生與醫療資源一體化管理:建立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業務融合的合作機制,實現“共享實驗室”。
建立全人群疾病圖譜:采取網格化、全覆蓋篩查,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狀況,為加強跟蹤健康管理奠定基礎。
加快建設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構建一個集信息收集、綜合健康評估和健康管理服務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醫防數據共享、慢性病數據互聯、疫情監測數據互通,提高醫防信息利用率和對各類疾病發病趨勢的預警監控能力。
打好慢性病一體化管理攻堅戰:完善“分區、分級、分類、分標”和“積分制”慢性病管理,做細做實家庭醫生簽約履約服務,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化水平,保障和增強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降低人群發病風險。
推行“一病多方”: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同病異治原則,開展風險評估,使用相對應的處方(即用藥、疫苗、運動、飲食、心理等處方),進行個性化的綜合治療和健康指導,控制患者病情發展和減少慢性病并發癥發生。
實施中醫藥健康促進工程,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掛鉤幫扶為契機,進一步創新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具體來說,到2025年,中醫藥扶持政策更加完善,選擇中醫藥服務人群占公立醫院就醫人群的15%以上;中醫藥服務網絡全覆蓋,每千人口中醫類醫院床位數達0.9張;中醫藥人才隊伍更加壯大,形成一支由3名省級以上名老中醫、25名省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00名以上中醫藥骨干人才、2000名以上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中醫藥人才隊伍,實現縣、鄉、村中醫醫生全覆蓋,中醫藥健康服務產品更加豐富,中醫藥知識更加普及,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
爭取實現縣、鄉、村中醫醫生全覆蓋:加大人才招聘與中醫技能培訓力度,確保每個基層中醫館擁有2名以上中醫類醫師,鄉村醫生全部掌握4種以上中醫適宜技術,每萬人口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7名以上。
強化中醫藥醫保扶持政策:探索符合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病組,中藥飲片和24種中醫非藥物療法零起付線報銷,增設中醫辨證論治費和中藥飲片藥事服務費等扶持政策。
建立院內純中醫治療績效傾斜機制:純中醫治療門診工作量單人次所得工分系數在西醫內科醫生工分基礎上上浮50%以上;將50%以上中醫辨證論治費、10%以上中藥飲片藥事服務費直接分配給純中醫治療醫師;中藥房單張處方工分系數在西藥房單張處方系數的基礎上上浮3倍以上。
創新完善促進中西醫融合發展機制:創新中西醫協作醫療模式,將中醫納入院內多學科會診體系,確保每一場次多學科會診都有中醫參與會診,研究制定實施“宜中則中”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播“四個一”品牌工程:深入挖掘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推廣三明藥膳。在每個中醫醫院著力打造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四個一”品牌,即組建一批中醫藥養生保健專家講師團隊,開展“四季養生”系列講座活動;建立一批太極拳、健身氣功等中醫傳統運動推廣隊伍;創建一個中醫藥文化宣傳大院;每年組織不少于一場中醫專項義診宣傳活動。
掛牌成立市、縣中醫藥管理局:督促各總醫院(醫聯體)、中醫醫院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保障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設立中醫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各總醫院(醫聯體)在醫院收支結余中每年提取部分作為中醫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和中醫康復能力提升工程,建設中醫優勢專科。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