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的飯碗始終裝著記憶的味道和動人的情愫。當前,人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對飲食的追求也從“有沒有”轉變為“好不好”。然而,無論身處何地,沁潤著鄉土氣息的特色小吃,不僅化作老百姓味覺中的留戀,更成為創業致富的名片。
本期,我們帶您走近五種特色小吃,在煙火繚繞、香氣氤氳里聆聽背后的創業故事、感知小吃里的“大學問”,并邀專家建言如何把更多舌尖上的味道,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力道。
講述人:蘭州牛肉拉面行業協會會長、蘭州金鼎飲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利民
我是吃著牛肉面長大的,40多年過去了,我從一個學徒成長為產業經營者、行業協會會長,也見證了蘭州牛肉面產業發展壯大的歷程。
做牛肉面是個手藝活,里頭大有講究。就拿這面條來說,過去為了讓面條的口感更筋道,師傅們慣和面時加入蓬灰水。好的蓬灰水揉出的面,銀絲飛舞,下到鍋里不走樣。灰不好,面就把人“拿住”了,揉起來費勁,拉著也費勁,下到鍋里還出“魚肚子”。
要做好一碗面,頭一天晚上就得準備起來。盡管現在的牛肉面館已經普遍使用拉面劑代替蓬灰,師傅們不用那么辛苦了。可揉面的“笨功夫”一點兒都不能省。一團面要經過搗、揉、抻、拉、摔、摜,再根據食客的喜好,拉出毛細、細的、三細、二細、二柱子、蕎麥棱、韭葉子、小寬、大寬等粗細不同的面條。一次揉半袋子面,一天揉八袋子面,沒一把力氣,干不成這活兒。
不下足功夫,牛肉面的味道就出不來。從當學徒時“砸石頭”、揉面的艱辛里,我深深體味到,要做好一碗面,每一個環節都不敢含糊。面不好吃,消費者下次就不來了,這是很樸素的道理。
1919年,馬保子老先生在蘭州“東城壕”開了第一家面館。如今,蘭州有1600多家牛肉面館,甘肅省有近5000家牛肉面館,全國掛“蘭州牛肉面”或“蘭州拉面”牌子的店,有60000多家。不僅如此,在全世界40多個和地區,都有蘭州牛肉面的招牌。小的牛肉面館需要8到10名工作人員,大的需要幾十甚至上百人。算起來,一個牛肉面產業帶動幾百萬人就業。馬保子老人百年前創立的這碗牛肉面,真是了不起的一碗面。
1991年,在全國美食大賽上,“蘭州清湯牛肉拉面”榮獲金鼎獎,蘭州人熟知的“金鼎”品牌因此得名。1993年,蘭州金鼎牛肉面公司正式成立,金鼎牛肉面整合了蘭清閣、鴻賓樓等老字號企業,集中了蘭州牛肉面行業的技術骨干和第三代、第四代傳人,成為蘭州牛肉面行業的龍頭。1998年,金鼎公司以全新的快餐連鎖模式,為蘭州牛肉面的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連鎖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金鼎公司還為蘭州牛肉面制定了技術標準和分等定級標準,率先進行牛肉面企業現代化運作,協助注冊蘭州牛肉拉面商標。當統一品牌、統一裝修、統一配送、統一價格成為金鼎牛肉面的連鎖經營理念后,蘭州的很多牛肉面館紛紛效仿、發展連鎖模式。
去年,蘭州牛肉面制作工藝被評為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興之余,我更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好蘭州牛肉面文化,傳承工匠精神,做大做強牛肉面產業,讓這碗面的香氣傳得更遠、更久。
你可能不知道沙縣在哪兒?但你一定聽過沙縣小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春風吹拂八閩大地,不甘貧窮的沙縣人帶著傳統的小吃制作手藝外出做生意。其中,俞廣清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1991年3月,俞廣清被村民選為俞邦村村主任,為改變村里貧困面貌,他決定嘗試先行“下海”。一個煤球爐、一根扁擔、兩口鍋、一些碗筷……他和親戚來到福州開小吃店,主打沙縣小吃的“四大金剛”——拌面、扁肉、蒸餃和燉罐。
當“挑著扁擔的小生意,一天可以賺兩三百塊”的消息傳到村里時,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全國各地創業。就這樣,以親戚帶親戚、老鄉帶老鄉的方式,小吃經營業主以滾雪球的方式倍增,沙縣小吃也沖出福建,走向全國。
靠著“一元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的低價定位,沙縣小吃門店迅速擴張。然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沙縣小吃原有“夫妻店”、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很快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為突破瓶頸,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縣里成立了沙縣小吃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組建了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制定了沙縣小吃發展方向和戰略規劃,提出了“小吃大產業”的口號,并決定于1997年12月舉辦首屆中國沙縣小吃文化節。從此,沙縣小吃這個草根產業擁有了強大后盾,步入正規化、產業化發展之路。
如今,每一家沙縣小吃的店面招牌上都有一個“吃豆人”的標識,這便是來自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的設計。別小看這個帶有“沙縣小吃”字樣的集體商標,它歷經十多年多次申請、駁回、再申請、再駁回的艱難過程,最終才得以成功注冊。有了它,我們就有了一個共同的歸屬。
2016年,縣里推動沙縣小吃集團轉型升級,面向全國各地發展集團公司的子公司,實行連鎖經營。店的原材料由子公司統一配送,店主在店里就可坐等送貨上門。這些年,沙縣小吃從“接地氣”變得“更洋氣”。如今,已在美國、日本、法國等地相繼成立沙縣小吃集團合資子公司。
經過不懈努力,在沙縣小吃的帶動下,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長到2020年的21855元。真可謂,一道小吃,富了一個縣!
去年3月,在福建考察期間來到沙縣夏茂鎮俞邦村,詳細了解沙縣小吃發展現狀和前景。“要抓住機遇、開闊眼界,適應市場需求,繼續探索創新,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的殷切囑托,我們時刻銘記在心,在新起點上持續推動小吃產業做大做強,我們大家伙有信心。
8年前,一次偶然,我發現有人在網上賣螺螄粉,這讓原本就想通過電商推廣銷售柳州螺螄粉的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自己做螺螄粉。
生產螺螄粉,聽起來簡單,可當時的兩大痛點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保質期短和如何還原口味。那個時候,我還沒有自己的團隊,就依托四川大學農產品加工學院,經過3個多月的試驗,我們做到了180天保質期的螺螄粉品牌。
如何讓鮮食螺螄粉的口味最大限度地還原,我們整整研制了3個多月,酸筍用掉了5000多斤,最終通過數據測試和品嘗,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隨著這兩個問題的攻克,產品銷量從前期一天幾百包逐漸攀升。到了2016年,我們完成了部分設備的自動化,銷量達到一天兩三千包。
剛開始,我的螺螄粉都是純手工生產的。2016年,在龐大的市場需求牽引下,很多設備廠和我們合作,協助我們完成設備的改裝。截至目前,產品線%實現了生產自動化。
小小一碗螺螄粉,包容酸甜苦辣咸。如今,酸筍、豆角等原材料,我們不僅有合作的基地,也有投資的基地。我們有自己的米粉廠、竹林,還建立了自己的電商團隊、線下團隊、研發部門等。
7年時間里,我們實現日產能30萬包,接下來將繼續加大生產力度。在打造特色地方品牌上,我們還將創新嘗試更多方式方法,比如通過網紅直播帶貨、投放戶外廣告、展會招商等,讓產品覆蓋更多地方。
面向未來,我們將做出更受消費者青睞的產品和品牌,讓螺螄粉“吸粉”能力更強,大家嗦粉更暢快。
講述人: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省級代表傳承人、逍遙鎮高群生胡辣湯餐飲公司董事長 高群生
打記事起,我就跟著父親在西華縣逍遙鎮經營胡辣湯生意。17歲那年,從父親手里接過這門技藝后,我就開始在十字街頭路邊搭了個帳篷,取名老高家胡辣湯,寒來暑往,從未間斷。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逍遙鎮先后走出了一批從事胡辣湯的經營者,他們來到鄭州、北京等地,把逍遙胡辣湯的香氣帶到了大都市。我自己也不甘落后,潛心研究調料配比和口味,推陳出新,并將“老高家胡辣湯”更名為“中州名鎮逍遙鎮高記胡辣湯”。不過,那時候逍遙胡辣湯的聲名還沒有傳播開來。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2000年以來,西華縣委縣政府看到逍遙胡辣湯這個產業蘊藏的巨大潛力后,堅持把胡辣湯產業發展作為藏富于民、惠及萬家的民心工程,持續加大對胡辣湯的產業扶持和推介宣傳,先后舉辦了四屆高規格的胡辣湯大賽,西華縣榮獲“河南省胡辣湯之鄉”稱號,為逍遙胡辣湯揚帆遠行吹起了勁風。
為了走出國門、香飄世界,縣里還研究出臺《關于促進西華縣胡辣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積極對接中國烹飪協會、河南省飯店與餐飲協會,聯合制訂行業標準體系等。
去年6月,公布第五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西華縣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榜上有名。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對小吃口味的不同需求,我們又在科學論證湯料傳統配方制作工藝的基礎上,研制開發了“方便胡辣湯”“水沖式胡辣湯”“胡辣湯全味粉”“豆沫料”“美味香”等60多個不同品種的胡辣湯系列調料,以此來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多樣性、個性化需求。
熬制胡辣湯的原材料,主要有牛羊肉、面粉、辣椒、大蔥、黑木耳、粉條等,大多是原產于當地的優質農產品,產業的發展壯大直接激活了種植業、養殖業的迅速發展。
如今,西華逍遙胡辣湯早已名揚全國。據統計,僅逍遙鎮外出經營胡辣湯的就有4200戶,從業人員2.6萬人,年創收4.8億元,網點遍布全國30多個城市。全縣從事胡辣湯及相關產業人員近12萬人,效益近50億元,已成為一支響亮的“胡辣湯大軍”。
在面館林立的陜西,怎么才能脫穎而出?30多年的從業經歷“拉”著我到不同的陜西面館體驗。很多面館的肉夾饃價格高、性價比低,用餐高峰期時,店內等待的顧客總是特別多。于是,我們決定打造一個定位大眾化陜西面食快餐的品牌模式,兼顧品質、口味和服務,讓老百姓吃上一碗正宗的面條。
老百姓希望吃上啥樣的面?我常常問自己。咱們日子越過越好,哪個消費者不希望花同樣的錢,吃到更好吃、更豐富的產品呢?于是,我們推出了“主食+小吃”多樣化組合,牢牢捆住老百姓的胃。主食產品包括湯面、干拌面、油潑面等,整體價格控制在15元至25元左右。同時,提供種類豐富的小吃,包括肉夾饃、涼皮等陜西特色美食以及涼拌菜等,讓顧客可以進行多樣化的搭配選擇,豐儉由人。就這樣,我們實際上把快餐和休閑餐兩個業態有機整合到了一起,除了可以滿足消費者“好吃不貴”“吃好、豐富”的需求外,還大大增加了門店的客流和營利能力。
現如今,我們以自身地道正宗的老陜風味占據了重要的市場份額,實現了100平方米門店月營業收入45萬元的好成績,很多人都來求解高記陜西面館成功的密碼。其實,哪有什么密碼,用心做好面,用風味和真情回饋食客,就足夠了。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斯敏、高建進、周仕興、王勝昔、宋喜群、王冰雅、張哲浩、楊永林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