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特黄特级91欧美特级特黄-欧美日视一级视频免费观看网站-韩国黄色一级大片免费在线观看-美国一级黄色视频-找出美国特级黄色视频-欧美a级成人在线-一级黄色片一级一级一级一级黄片-国产男女做受高潮毛片一级-一级黄片在线试看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

行業動態

人民日報:三明醫改的事實真相?福建三明模式醫改

發布時間:2023-12-27 15:13

  醫改這道難題,在三明實現了“破冰”,但利益博弈并未結束、深化改革仍在路上。

  有這樣一門三兄弟:老大開店,老二供貨,掌握著家里“錢袋子”的老三,則專職補貼老大的顧客。這是什么奇怪的生意?怎么還有補貼?

  家門分戶后,“老二”想賺錢,賺更多的錢。于是,便扯上“老大”,通過各種包裝,把一種藥變成五花八門的十種、百種,再借“老大”的手賣給患者,反正有“老三”在“兜底”;看著“老二”一副包賺不賠的神態,“老大”也不甘落后,除了幫著多賣藥,還濫做檢查、濫用耗材。最終,“顧客”受不了了,“老三”也兜不住了。

  這不是個故事,而是“藥價高”“看病貴”的“病因”真實圖譜。不難看出,“藥”是核心癥結。斬斷醫藥與醫院之間的利益鏈條,正是“三明醫改”的改革方向與目標。

  2012年初,福建省三明市開始“斷鏈”,其后受到廣泛關注,其模式被稱為“三明醫改”。如今“三明醫改”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關注與肯定。

  然而,在其聲名鵲起之后,“‘三明醫改’造成大量醫護人員辭職”“所謂的年薪制,其實根本就沒有幾個人能拿得到”“診療費大幅提價,患者負擔反而更重了”“他們設定次均費用標準、限制醫生開藥以此降低總費用,醫生只好看一半病就把病人打發回家”“‘三明醫改’是靠財政硬撐著,根本長久不了”……諸多議論廣泛流傳。

  事實線月,記者三進三明,走訪當地多家醫院、政府相關部門、藥品配送公司,希望廓清迷霧。

  “三明醫改”動力源于壓力,而這種壓力的最大感受者,莫過于張煊華。老張是三明市財政局副局長,分管全市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管理。

  三明是因國家小三線建設而誕生的城市,但“未富先老”,退休人員比重頗高。2011年,城鎮職工贍養比為2.06∶1,到2015年時,變為1.7∶1。地處閩中山區,三明市經濟總量和地方財政收入,均排名福建省中等靠后。

  2010年,三明市職工醫保統籌基金虧損1.4億多元,到2011年,實際虧損量達到2億多元。“這個虧損量,當時在全省排在前列,占全市當年本級財政近15%,我們已根本無法兜住底了。基金還欠付全市22家公立醫院醫藥費1700多萬元。”如此巨量虧損和剎不住的勢頭,讓搞了一輩子財務工作的老張,壓力山大。

  據衛生統計年鑒對醫院門診和住院費用的統計,2009年以來,全國醫療總費用按人均計算,5年內幾乎翻了一番:2009年為784元,2013年為1467元,年均增長率17%。福建的情況也一樣:2010年全省縣級以上醫院醫藥總收入為242.2億元,2014年猛漲至452.1億元,增長了86.67%。再具體到三明市,情況如出一轍:2005年為6.49億元,2011年猛漲至16.9億元,年均增幅為17.92%。

  2012年2月,三明正式啟動醫改。第一個動作就是將省第八批藥品集中采購中標藥品目錄(三明片區)的129種輔助性、營養性且歷史上疑似產生過高額回扣的藥品品規,列為第一批重點跟蹤監控對象。三明規定:凡采購使用這129種品規的全市22家公立醫院,必須備案,醫院院長要審批簽字、開具處方的醫生要簽字備案且公開公布采購數量。

  措施實施一個月后,原本一直剎不住的“醫藥費用猛漲”,終于回落。2012年5月,全市22家公立醫院藥品費用環比下降1673.03萬元。“統計一出來,我就粗算了一下,一年差不多能節省下兩個億。那上年的窟窿,不就補平了?”果然,2012年底,三明職工醫保統籌基金首次結余2200多萬元。老張的興奮,也讓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中的其他成員看到了曙光。這說明他們找準了醫改的核心癥結——藥。

  這一年,三明市將原本分由3位副市長各管一攤的醫療、醫藥、醫保三項工作,統一交給了1位副市長來管。而張煊華也成了這場改革的積極參與者。

  詹積富可謂知根知底。如今是三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的詹積富,從2012年至今擔任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組長。此前,他擔任過三明市藥監局局長,之后又升任福建省藥監局副局長,早在這個任上時,他就曾上書省委,剖析了藥品招標“越招越貴”的“亂局”。

  一亂,亂在“一藥多名”。全國有6000多家藥廠,其生產的95%以上的藥品品種為仿制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臨床上使用的常用藥,實際也就1000余種。而中國市場上有1萬多種。哪里來的呢?許多品種其實就是變更了一下包裝的劑量、數量、規格,之后換個名字,搖身一變,就成了所謂“新藥”。曾有統計顯示,在200種常用藥品中,有4個、5個、6個、7個藥名的,分別占到20%、25%、25%、15%。

  二亂,亂在“流通層層加價”。藥廠生產出來的藥,并非直接就能到醫院,而是要在流通領域層層輾轉,一路加價:首先是一級總代,其次是多為私人承包的二級代理商,之后進入醫院還要層層過關,包括醫院負責人的許可、藥房默許列入用藥名錄、醫生答應用藥開方,到了這里后才是醫藥代表走到臺前,推介給醫藥配送公司,配送公司加價后送進醫院,最后醫院才堂而皇之地加價國家規定的15%。到患者手里的藥價,經過如此層層加碼后,可能已經上漲了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剛開始,詹積富也并不明白這樣的流程圖譜。只是奇怪福建本地某制藥企業生產出來的注射用頭孢美唑鈉(0.5克),出廠價只有7.2元/瓶,本地卻買不到,出售給了河南周口某醫藥公司,這家公司再以24.18元/瓶的單價回售給福州某家醫藥公司,福州的醫藥公司最后以24.45元/瓶的中標價,配送到福建省各個公立醫院,再往后,醫院加價15%變成了28.1元/瓶。

  這樣的過程,今日依舊在許多藥品身上反復上演。“這個過程叫‘過票’,實際上藥品就在倉庫不動,每過一次票就洗一次錢。”來自江西的黃斌2004年在三明第一個開辦了民營藥品配送公司,名叫鴻泰藥業。“這個行當賺錢容易,所以競爭也格外激烈。最激烈時,剛入門的醫藥代表向藥廠拿藥時,即使不加價銷售、不要發票,只要弄到過票公司開張假票,賺其中稅收也足以生存。”

  不過即使搞明白了流程,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依舊“沒轍”:藥名審批,他們管不了;流通加價,他們也控制不了。然而這張圖譜中有一道繞不開的環節,卻是他們能管到的——那就是,不管藥名如何七十二變、流通如何八十一轉,最終都得進入公立醫院,才能變現。

  斬斷利益鏈條,不等于不讓公立醫院從中標名錄中購取所需用藥,而是要重新設計一條路徑,擠掉從藥品到進入醫院過程中的“利益水分”。

  第一步,限價采購。2013年初夏,三明市衛生局要求22家公立醫院,一律按藥品通用名上報各自的臨床用藥目錄;由衛生局藥采辦遴選和審定后,交給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簡稱醫管中心),市醫管中心再通知由市藥監局選定的、有資質的9家藥品配送公司,黃斌的鴻泰藥業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負責與全國各地藥企或藥品代理商議價采購。

  “到了這個環節,為了能承銷更多的藥,我們自然要拼命壓低藥廠和藥代的價格,無形中就變成為政府服務的一方。”黃斌此前并沒有開拓與公立醫院之間的生意,而是始終主打非處方藥(OTC)的零售市場。“三明醫改”讓他有了新的選擇,“以前水太深、太渾,錢雖好賺,但心里不踏實。”

  第二步,低價入圍。9家公司的最終報價清單密封后,一式兩份,一份報藥采辦、一份報市監察部門備案。按照低價中標的原則,最終確定入圍限價藥品目錄。一頭交給9家公司,按此進藥;一頭送市醫管中心,醫管中心憑此代表政府監督醫院,是否按此限價目錄進藥、用藥。

  第三步,公立醫院按月向醫管中心申報藥品采購計劃,醫管中心按采購計劃通知9家配送公司送藥;藥品到醫院經驗貨后,簽字確認;9家配送公司憑已簽字的驗收單與醫管中心結算藥款;最后醫管中心再和醫院結算藥款。

  如此一條新路徑,與以往最明顯的變化在于:無論藥廠、藥代還是藥品配送公司賣藥需求,與公立醫院用藥需求之間,沒有了直接的、資金上的聯系,這就斬斷了醫院和藥品之間的利益鏈條。同時,為了提高9家配送公司的積極性,三明市從醫保基金中預付給他們一個月的藥款,以此作為采購藥品的預付款。

  “更為吸引我們的是,如今醫管中心與我們結算是一月一結。以前,我們流通企業與公立醫院的貨款結算周期,至少要3至6個月,還得看他們的臉色。”黃斌說。

  這條新路徑,還有個顯著的變化:藥品從藥廠到配送公司、再從配送公司到醫院,中間只有兩道環節、只需開兩次發票,剔除了“過票”空間,三明對此稱之為“兩票制”,既堵住了稅收漏洞、又堵住了假藥可能。

  堵住“以藥養醫”的老路,只是三明醫改的手段,其真正的目標則是要開拓一條騰籠換“醫”的新路——提升醫療服務價格,促進公立醫院發展。

  截至去年9月,三明市先后4次對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進行調整。其中分兩塊,一塊是醫生診療費。比如三級醫院,按不同專業職稱,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生、住院醫生,過去掛號費統一都是1.3元,診查費則分別為7元、4.5元、2元、1.5元。調整后,兩項合一統稱診查費,按職稱分別為48元、38元、28元、18元;另外一塊為醫療服務,至去年9月第四次調整時,總共涉及3100多個項目,其中調高的有2400多項,降低的有730多項。凡屬醫療服務技術勞務型的,均調高;凡屬器材檢查化驗類型的,全部調低。

  調整目的很明確,不僅要“擠凈”藥價的水分,還要杜絕公立醫院掉過頭去又用多做檢查化驗的辦法“堤內損失堤外補”,真正讓患者減輕負擔。可是有個問題:診查費提高了,2400多項醫療服務費提高了,左邊降右邊升,患者負擔能真的減輕嗎?

  家住三明市沙縣的退休職工黃老伯今年75歲,老伴張阿姨71歲,一個高血壓、一個糖尿病,經常要到醫院看病,這診查費一漲,老兩口都不敢去醫院了,見到萬小英直抱怨。

  萬小英是沙縣醫院院長。萬小英給他們算了筆賬:診查費雖然調高了,但三明同時規定,所有診查費都由醫保基金統一報銷18元。如果選擇住院醫師這一級來看病,過去要自費2.8元,現在是18元,報銷后實際自費為零。當然,要是選擇更高職稱的醫生,的確會比以前更貴。“這就叫分級診療,您二老這種慢性病以后放在社區看,不就便宜了?大醫院的高級職稱醫生看病更貴,這不也正是人家勞務價值的體現嗎?”

  聽明白這個問題了,再一算藥,二老不抱怨了:黃老伯長期用兩種藥:“厄貝沙坦”“左旋氨氯地平”,張阿姨用的是“精蛋白鋅重組賴脯胰島素”。醫改前,這三種藥單價分別為93.75元/60片、70.62元/28片和83.57元/支。醫改后,同樣規格、同樣品牌,分別為33.38元、30.8元和72.65元。“以前,女兒每年得往我們醫保卡上打進2500元。去年才打進1500元,到年底還沒用完。”

  還是沙縣醫院,萬小英手上剛好有3個案例,一個是“人工髖關節置換”、一個是“乳腺癌”、一個是“單純性闌尾炎”。都是同一撥手術團隊,同一手術方案,用藥、檢驗、耗材均為同一品牌和方式。醫改前,三種手術總費用分別為3.7萬元、1.7萬元和4000元;醫改后,總費用分別為3.29萬元、1.13萬元和3690元。比較這三組清單,“椎管麻醉”“二級護理”“闌尾切除”這三項,分別由過去的270元、6元/日和585元,漲為現在的350元、15元/日和900元;但所用的“內外固定”“鎮痛裝置”“奧美拉唑針”“頭孢唑肟鈉針”則分別下降了8000元、45元和69元、39元。治療服務費上漲了,而耗材、化驗、藥品費用下降了。

  據統計,2015年,三明市三級公立醫院出院患者醫藥費用平均為7103.88元,福建省平均為12770.59元;縣二級公立醫院為4183.98元,全省平均為4642.12元;而基層一級醫療機構平均為642.27元,全省平均為1481.1元。患者是否真正減負,對比之下,一目了然。

  騰籠換“醫”后,醫生回歸到原本的看病角色。然而,堵住了“以藥養醫”舊路,沒了灰色收入,三明的廣大醫務工作者樂意嗎?

  “這個問題,得從醫院的收入結構談起。”今年48歲的廖冬平,1992年就在三明市西部山區將樂縣醫院工作,從普通醫生干起,2002年起擔任院長。

  將樂不大,人口18萬;也不算富,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在三明市排名均偏后。“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自從當了院長,廖冬平的主要精力一度就放在如何賺錢上,“不像院長,倒更像商人”。

  2011年,縣醫院總收入7500萬元,藥品耗材收入和醫務性收入,二者開;到2015年,這二者則顛倒為四六開。醫院和醫生的醫技“含金量”顯著增加,更關鍵的是,總收入的“含金量”也不一樣了。

  “醫改前,我們的藥品和耗材的利潤率分別為11%和5%,再加上醫務性收入,純收入約3600萬;2015年總收入約1個多億,因為取消了加成,藥品和耗材的利潤為零,但醫務性收入則達到7800萬,這也是我們的純收入。兩者相較,增長了1倍多,這就是‘含金量’。”

  將樂縣醫院收入結構的變化,也是三明市22家公立醫院的一個縮影。22家公立醫院藥品收入由2011年醫改前的近8億元、占比四成半以上,下降至2015年的6億元、占比不到兩成半;醫務性收入則由6.59億元、占比不到四成,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15億多元、占比近六成半。

  “收入結構改變了,醫院再也用不著當‘過路財神’了——替藥商賣藥,大頭兒人家賺,我們的名聲也搭進去了。”如今,廖冬平終于能夠挺起腰板,回歸到“一門心思抓管理、抓技術”的院長角色,而公立醫院也回歸至公益本色。

  為讓這種公益本色持久下去,政府自然不能袖手旁觀,“‘年薪制’就是政府向公立醫院購買公益服務的新路。”詹積富說。

  按照醫改設計,三明22家公立醫院的工資總額,直接取決于“年度醫務性收入”,由此,“年薪制”應運而生。2014年,將樂縣臨床醫生年薪平均為9.1萬元、護士為7.8萬元。而醫改前的2011年,二者分別為5.4萬元和4.8萬元。“過去靠多賣藥品、多用耗材、多開檢查,每年人均工資最多也只能凈增5000元。醫改后,醫院只有1名醫生因個人原因去了廈門,同期我們又引進了1名副高、3名主治和1名研究生。”讓廖冬平滿意的不光是增收,“要知道,現在的增收,是建立在不用‘剝’患者的‘皮’的基礎上,這是道德的紅利、職業的紅利,更是改革的紅利。”

  藥品和耗材的加成取消了,醫院和醫生再多開,也無利可賺。可還有個漏洞,那就是“小病大醫”。

  于是三明在2013年和2014年先后出臺了“單病種付費制度”和“患者次均門診/住院費標準制度”。舉個例子:國家鼓勵順產生育,但如今更多的人愛選擇剖腹產。像將樂縣這樣的二級公立醫院,順產價格為1200元、剖腹產是4500元,醫院自然樂意患者選剖腹產。但在“單病種付費”規定下,三明將此統一核定為3600元,超出了,醫院自付;結余了,醫院自留。這樣的單病種,三明一共選定了30個。“這個叫‘臨床路徑’,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三明市衛計委副主任于修芹說。

  同理,“次均費用”,就是指當年醫院門急診病人和出院病人的平均費用,也被三明市醫管中心規定了一個固定的費用標準。超出了,醫院自付。

  “可如果我們在治療過程中發現變異和其他并發癥,那無論是‘單病種付費’還是‘次均付費’,結果都可能大大超出所核定的付費標準。那我們是治還是不治?”三明市第一醫院眼科主任鄭紅的擔心,其實也代表了全市醫務工作者的疑慮。而這也正是公立醫院院長們最初質疑醫改可行性的一個“能夠擺在桌面上”的理由。

  三明對此早有預料:允許三級和二級公立醫院分別有20%和15%的變異率,真發生了,就退出“單病種付費”,該怎么治還怎么治。

  “有這個比例就放心了。其實以往更多的患者還有這樣一種心理:難得到醫院做次手術,干脆就做次全面檢查,看看還有哪些潛在的問題,順道一起治了。在檢查化驗可以掙錢的時代,這也是‘小病大治’的一大原因。”鄭紅說。自從白內障手術被列為“單病種付費”后,手術量不減反增,“因為比以前便宜了1000多元,醫改前一年最多做900例,2015年做了1136例。”

  至于“次均標準”,廖冬平一開始覺得“根本不可能”。2011年,將樂縣醫院住院患者次均費用實際額為7800元。2013年,三明給他們核定的標準為5000元。“要完成這個目標就只能在管理上下功夫,要由我們自己消化。”

  有加強管理的壓力,但同時也有自我消化的動力。如果有結余,結余部分的60%獎勵給醫院專項用于績效工資發放。

  2015年,將樂縣醫院城鎮職工次均費用實際額為5142元。而這一年,三明市給他們核定的住院“次均標準”為5300元。為什么還提高了呢?這是三明醫改確保“不回頭”的又一既定之策:根據各縣醫院實際情況,“次均標準”每年一調整,一院一標準。

  之前任職10年院長期間才攢下1800萬元,醫改后一年就結余3000多萬元的廖冬平,又得到了市縣兩級政府卸下“醫保虧損”的包袱后不斷加大的財政投入,3年來累計投入2億多元。如今將樂縣醫院添了不少先進的醫療設備“大件”,并新開設了ICU病房、腫瘤微創等。

  據統計,三明市22家公立醫院城鎮職工醫保住院次均費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6553元下降到2015年的5343元;城鄉居民(含城鎮居民、新農合農民)住院個人次均自付費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2194元下降到2015年的1757元。

  醫改后,一門三兄弟又“回歸”本位:公立醫院回歸公益身份、醫生回歸看病角色、藥品回歸治病功能。回歸是回歸,但不是回歸到同一口鍋里重吃“大鍋飯”:醫院靠普惠服務立身社會、醫生靠醫技能力體現價值、藥品靠療效性價站穩市場。

  黃斌他們這個鏈條的上游,一些人選擇了離開三明。“很簡單,三明醫改讓他們沒錢賺了。”還有一些人則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斷貨。

  “自醫改后,我們醫院有7個品規的藥長期缺貨。”三明市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周章彥告訴記者。不光三明市第一醫院,泰寧縣醫院2014年前5個月連續3次采購藥品中,有57種(次)缺貨,其中10個品種連續3次缺貨。

  2014年8月,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調研組蹲點三明,實地調研三明醫改。據調研組組長應亞珍分析:三明公立醫院改革首先觸動了醫藥流通領域的既得利益,動了一些企業、一些人的“奶酪”,他們不僅痛惜在三明地區的利益損失,更擔心這一做法一旦推廣到全國,必將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失。

  醫改這道難題,在三明實現了“破冰”,但利益博弈并未結束、深化改革仍在路上……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