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時代忠誠的記錄方式之一,或許我們無法細數一座城市發展變遷的點滴,但是可以從新老照片對比中,一窺其變化,感受其驚人蛻變。一個攝影世家,用父子兩代的鏡頭,攝下六十多年的三明記憶……
2013年6月20日《三明僑報》的“文化長廊”版上,介紹了三明市攝影家協會原主席林年華追光逐影寫春秋的歷程,還刊登了四張最經典的三明老照片,除了“火車來了”,還有“視察三明”、“文革歲月”和“大氨分廠”(曾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等采用過)。
以前的鐵路是沿著河流走的,鷹廈線日,鷹廈鐵路鋪軌到永安,天下著雨,當地群眾打著油紙傘,戴著斗笠,趕到鐵路邊夾道歡迎鋪軌列車。當時的永安縣報攝影記者林年華用鏡頭拍照了下來,這是林年華、林平父子攝影家接力拍攝這塊土地百年大戲的第一幕經典場面,這張被題名為《火車來了》的老照片,就這樣橫空出世了!因同一條河,同一條鷹廈線,這張老照片成為永安、三明和沙縣三地共同的城市記憶。
林年華先生1927年出生于三明尤溪縣,50年代初永安師范藝術科畢業。1959年參加中國攝影家協會福建省分會,任理事、常務理事。1974年夏任三明市群藝館副館長,主攻攝影藝術。1984年三明市攝影工作者協會成立,任主席至1995年。許多攝影作品在全國、省、市報刊發表,多次入選全國及省市攝影展并送海外展出。被省文化廳授予攝影優秀組織獎和創作成果獎。2010年獲省文聯從事文藝工作60年證書和獎章。2012年被省攝影家協會授予福建攝影50年貢獻獎。生平被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和《中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館長名錄》等。
1950年1月,林年華先生畢業。當時剛解放,尤溪地界還很亂,他只好留在永安,在私立衛理小學任教,1951年3月校委會成立,他任主任,1951年秋學校改為私立新民小學,1952年改為公辦山邊中心小學(現為永安市實驗小學),他任校長。1952年12月他調到縣掃盲辦工作,1953年3月調縣文教科負責小學教育工作。
1956年2月,因工作需要,他調到永安專區報社任美術編輯。1956年6月永安專區撤銷,專區報停刊,他被留在永安縣報任美術編輯、攝影記者。1960年中央號召增產節約,縣報停刊。1961年3-6月,到省委黨校新聞干部訓練班學習,7月分配到龍巖專區的閩西報社工作。1962年春,三明成立專區,他申請調到三明報社,任美術編輯、攝影記者。作為攝影記者,有時他署名“林林”。在這些報社的留影、集體照、老報紙,林老依然珍藏著。
1969年秋三明報社撤銷,干部下放,他到永安農村勞動。1971年調回原單位地區(報社)印刷廠,任行政兼美工。期間,他從未間斷攝影工作,經常被抽調協助地方搞大型工農業展覽,走遍了三明地區的廠礦、學校和農村,拍攝了大量照片。1974年5月他調到三明地區群眾藝術館專職攝影,1987年底退休。此后他仍堅持攝影創作多年。
從事攝影三十多年,他拍攝的新聞照片,被各級報刊采用約千余張,入選省級以上影展作品140余幅,《鹽田》《鐵水奔流》《漁家樂》《在街頭》等25幅作品獲獎,《鹽田》獲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區藝術影展二等獎,省攝影家協會授予優秀獎,并入選全國首屆民兵影展;《主席在工人家做客》《將樂玉華洞》《三鋼全景》《梅列新貌》等被送往海外展出;《工業新城三明市》《鹽田》《格氏栲林》《建蓮飄香》《中華獼猴桃》被《福建》大型畫冊采用;他還任《三明風光》《三明》畫冊主編之一。追光逐影三十多年,林年華拍攝了三明歷史的許多精彩瞬間。
在三明報時,他經常應約給上級新聞媒體拍攝圖片。第一次是《福建青年報》編輯部約他拍攝廈門青年支援三明山區建設的內容,他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拍攝了廈門青年伐木的鏡頭,這組《山林中的廈門青年》組圖很快被采用。隨后,《福建日報》、《福建畫報》、新華社、中國新聞社、《福建農業》和《林業報》都大量采用了他拍攝的照片。
1971年5月,三明化工廠大氨投產,他拍攝《為了廣積糧》反映大批化肥待運場面,被新華社及《人民日報》《人民畫報》《畫報》《文匯報》等許多報刊采用,化工部還放幾米大照片,張貼在大門口。新華社慶祝22周年國慶“新聞畫刊”刊發25幅新聞照片,反映福建的唯有這張照片。
1983年11月2日,國家主席到三明視察,林年華跟隨,拍下了在三明化工廠視察,到市軋鋼廠職工覃福永家中做客等珍貴照片。
1974年,林年華調到群藝館專職攝影。他一手抓組織創作,一手抓人才培訓,為各縣(市)文化館站、廠礦企業、學校等單位辦攝影培訓班,在三明掀起了“攝影熱”。他甘當人梯,為人作嫁衣,為三明攝影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骨干;通過舉辦三明、(安徽)蚌埠、(湖北)沙市三市影展,金鐃山、武夷山、太姥山“三山影展”,三明與鷹潭市影展,三明與貴州遵義鎮遠影展等,讓三明攝影界聲名遠揚。三明市攝影工作成果突出,先后被省文化廳授予優秀組織獎、創作成果獎。
林平說,當年,父親用單位配的德國祿萊120相機拍新聞照片,他從小耳濡目染,也愛上了攝影。初中開始跟著父親學攝影,春節時才有空拿著父親的相機拍照,那時膠卷很貴,都是單位領的,要記賬,一卷12張,父親拍照都算得緊緊的,他只能偶爾按兩下。
1974年高中畢業下鄉插隊,他帶上家里買的海鷗120相機練習拍照。父親沖洗照片,他跟著學。最早暗房在新泉路原報社印刷廠。配藥水,紅燈下洗相片,全黑時沖膠卷顯影、定影,一步步摸索,他掌握了洗相、放大等技術。那時,林年華已調入市群藝館,同事有畫家李維祀等名家,林平學攝影,弟弟林春(現任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跟著李維祀學畫畫,哥倆在這個藝術圈深受熏陶,很快成長起來。
1976年7月,林平回城,到市電影公司工作,主要是“檢片”,給電影膠片鑒定等級,根據上級通知剪去“不雅”鏡頭;還經常給文化系統拍宣傳照片。不久,他用工資買了美能達135相機,開始業余創作。攝影是“貴族藝術”,很燒錢。買相機、膠卷,搞創作,都靠錢鋪起來,洗一卷要五六十元,一個月工資沒了,但他對攝影癡心不改。
上世紀8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專門買了一臺攝像機,放在市電影公司,由他操作。當時三鋼電視塔建設過程、三明“兩會”都是他去拍攝。那時,三明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興起,學雷鋒活動活躍,這些場面都被林年華、林平記錄下來。1984年6月,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大會在三明召開,父子同在會場工作,林年華拍照片,林平則扛攝像機。
1987年,林年華退休,林平子承父業,調進市群藝館,擔任專職攝影。此后到中國人民大學攝影專業進修一年,到福建師大函授攝影大專班學習三年,終于成為科班攝影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林年華走遍三明市廠礦、學校和農村,拍了大量照片。林平循著父親的足跡,記錄山城崛起,飽覽靈秀山水,捕捉特色風情,追光逐影,樂在其中。
2010年林平把多年積累整理成個人攝影作品集《經典三明》出版。多年來,他將自己和父親等人的作品編入《三明》《三明記憶•我們的老照片》《三明九十八個古村落•記得住鄉愁》等十多部畫冊,成為難得的文化精品。
近些年,他把父親和自己拍的老底片數字化掃描,數據都保存在電腦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影展,父子倆提供了大量老照片,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六七十年代的三明曾經的模樣!
三明市父子攝影家林年華、林平以樸素而溫情的獨特方式,再次感謝他們用鏡頭、用精力、用心血為三明的變遷留下可貴的記憶!
┃最三明:依依綜合美篇《鄧友華丨第一百八十八章攝影世家的三明記憶――記三明市父子攝影家林年華、林平》、三明日報、《三明文化》、三明僑報編輯,轉載請備注完整出處。
┃聯系地址:三明市三元區雙園新村50幢B座20樓2005(市圖書館、藝術館樓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歐洲杯96億對決:C羅沖4大紀錄,15球=6屆破門奇跡,CCTV5直播
美國前商務部長: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就像“精神分裂癥”,一面派耶倫、布林肯來談判,另一面又不斷言語攻擊中國
有杭州人等了14年,終于等到市中心回遷房!“我們準備選個高一點的,窗口可以看到西湖的一角,多少舒服”
與中堅力量共成長,2024建信信托藝術大獎評委會特別獎獲獎藝術家凌海鵬
與中堅力量共成長,2024建信信托藝術大獎評委會特別獎獲獎藝術家凌海鵬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