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4.6%,位居全市第一。數字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其中人工智能產值超800億元,園區引育人工智能企業超1300家。
一塊小餅干,背后藏著哪些數字奧秘和智能文章?5月15日,記者在蘇州工業園區拿起這樣一塊透著“智能范兒”的餅干。
不久前,蘇州工業園區的億滋食品(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滋食品),靠著生產零食餅干入選了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新一批“燈塔工廠”,成為全球零食餅干行業第一家端到端“燈塔工廠”。
“燈塔工廠”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億滋食品利用人工智能、3D打印和大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術,將準時交貨率提高了18%,交貨時間縮短了32%。
億滋食品只是蘇州工業園區擁抱數字浪潮、聚合數字力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瞄準新賽道,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在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政府建設、數字生態營造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數字園區建設不斷“開新花”“結新果”。
在博世汽車電子事業部蘇州工廠的智能化生產車間,一臺臺AGV小車正有條不紊地穿梭前行。
生產所需的物料,有了新的運送方式?,F在“智慧大腦”會自動計算物料的消耗并進行預測,將相關信息發送到倉庫后,便會有一個機器人自動去倉庫把所需的物料送到指定地點。
作為博世公司全球最大的研發和制造中心之一,近年來,博世汽車電子事業部蘇州工廠在生產和物流環節實施了數字化轉型戰略,將生產成本降低了15%。
對于把實體經濟當作看家本領的蘇州工業園區而言,數字經濟不僅為制造業源源不斷地提供關鍵增量,數字化、智能化也越來越成為構筑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環。
早在2012年,蘇州工業園區就著手布局,出臺各類產業政策,陸續吸引華為、微軟(中國)、甲骨文等世界500強企業入駐,涌現出一批增長快、帶動力強的本土創新企業,覆蓋大數據產業鏈上下游多個環節。天聚地合、蘇州國云等一批企業在本地互聯網大數據細分領域顯出帶動力,企查查、智慧芽等大數據應用企業成長迅速,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地圖不斷完善。在通用軟件層,國云數據已成長為中國頂級的大數據技術服務運營商,擁有國際領先的大數據技術和產品。
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盧淵表示,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4.6%,位居全市第一。數字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其中人工智能產值超800億元,園區引育人工智能企業超1300家。
5月9日,依托蘇州工業園區“經濟大腦”建設的“保服通”保稅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多家企業將享受定制化的在線服務。
蘇州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關務經理盧玨嘗鮮“保服通”平臺后表示:“以往很多業務要把紙質材料當面遞交到海關,資料不全要跑第二趟?,F在通過‘保服通’平臺可直接在線制單、在線提交、在線修正,整體業務流程辦理可視化、透明化,業務辦理效率大大提高。”
無須線下見面,線上即可一站式完成各項審批;登錄一個平臺,可集成辦理多個部門的業務……諸如此類場景的實現,離不開園區多年來在數字政府建設領域的深耕、探索。
蘇州工業園區實體經濟規模大、應用場景多。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持續深入推動以數字服務、數字監管、數字營商為核心的數字政務建設,不斷豐富“親商服務”“園區經驗”新內涵。
由一網而入、得萬事通辦。這簡單的幾個字已然成為園區數字政務服務最生動的寫照。
推動數字政務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看得準、布局早、出手快。早在2019年,蘇州工業園區就推出全國首個開發區級“一網通辦”平臺。打開這個英日韓三語國際版“一網通辦”平臺,近1500項業務都能足不出戶地在指尖辦好,其中包括企業查檔、政策一鍵通、人才創無憂、自助挪車等高頻數字化場景。
迄今為止,“一網通辦”平臺用戶總數超74萬,辦件總量超360萬件,企業群眾滿意率達99.97%。
隨著數字化建設的“觸角”日益延伸,智能技術已成為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優化數字社會環境的關鍵。2021年,蘇州工業園區“經濟大腦”上線。該大腦基于地理信息、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從宏觀到微觀,從產業到企業,實時監測區域經濟運行態勢,為園區產業升級的后續決策給予參考和依據。
盧淵介紹說,依托“經濟大腦”,蘇州工業園區已構建12.8萬家企業精準畫像,并獲評“2022年智慧江蘇重點工程”。
近日,2輛L4級5G智能網聯公交車亮相蘇州工業園區,它們具備自動行駛、自動轉向、自動制動、智能傳動、車路協同、遠程接管等場景功能。
目前,智能網聯公交車已順利取得蘇州市車管所頒發的示范應用牌照,并進入試運營階段,不久后將面向公眾開展載客運營,為市民提供科技感十足的智能網聯公交服務。
如今的蘇州工業園區,一條前所未有的“數字大河”,從八方匯聚而成,又流向千家萬戶,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作為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5G對提升城市信息化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具有關鍵作用。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建成5G基站超5000個,基站密度全市第一。在此基礎上,無人清掃、無人售賣、智能網聯公交等智能網聯5G應用場景,在園區不斷落地應用。
接下來,蘇州工業園區還將全面開展典型智能車聯網場景復制推廣工作。很快市民便可在李公堤、月光碼頭等核心商圈感受無人售賣、無人安防、無人配送等豐富多樣的服務。
在深化數字應用方面,蘇州工業園區啟動5G教育專網建設,全區中小學校智慧校園100%全覆蓋;推進數字化醫療體系建設,全面升級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大力發展數字交通,獲批交通部首批自動駕駛先導應用試點,入選省首批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持續加快數字城市建設,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利用區塊鏈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了國家級區塊鏈新型基礎設施——“星火·鏈網”,加速“星火·鏈網”骨干節點,打造區域全覆蓋鏈數字基礎設施,為數字園區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本報記者 張 曄 實習生 吳 婷)
2022年,國際科學團隊完成第一個完整的、無間隙的人類基因組序列。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說,現在成本降低后,很多以前舍不得測的基因組類別現在都能測序了,比如疾病基因組、藥物基因組等。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2日發布的北極年度氣候報告顯示,2023年北極的平均表面氣溫是自1900年以來第六高,夏季地表氣溫創有氣溫記錄以來新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所屬國有企業,一定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緊緊依靠科技進步驅動產品創新和產業發展,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利益。
培養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意義重大。丁冉建議,對一些從事長周期基礎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應適當放寬博士后進出站的年齡限制。
統籌不僅限于區域內,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促進要素資源的整合創新在長三角經濟版圖上,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遠近聞名。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要從體制機制、要素流動、產業協作等方面實現更高效的協同聯動,凝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大數據、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發展,將激活科學研究的創新力和生命力,幫助破解更多科學密碼。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科學家開展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療法可以控制哮喘重癥。
《自然·電子學》12日報告了一種由電子硬件和一個大腦類器官組成的混合計算系統,可執行如語音識別和非線性方程預測等任務。
?。ㄓ浾邉⒅緩姟⒊J、郁靜嫻)糧食豐收,顆粒歸倉。今年,在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情況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功不可沒。減“單”增“雙”,湖南省湘鄉市棋梓鎮普安村農民田學文說:“單季稻改成雙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畝補貼100元,流轉的2000多畝田多種了一季,增收20萬元左右。
近日,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青年學者、中山大學教授黃凱團隊研究開發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機器人NeRmo,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機器人》。這款機器人的核心創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擺動設計,大幅提升了機器人的運動靈活性和效率。
據新華社電國家統計局12月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據介紹,2023年,全國夏糧產量為2923億斤,比上年減少25億斤,下降0.8%;早稻產量為566.7億斤,比上年增加4.3億斤,增長0.8%。
“海上風電是清潔能源建設的兵家必爭之地,更是風能產業的科技制高點。”他建議,加強海上風電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研制關鍵共性技術標準,通過標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快速發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術,是充滿活力的創新引擎,亦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這些數字都表明,中國將持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科技創新帶來的福祉。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儲存環最后一臺磁鐵12月11日安裝就位,標志著HEPS儲存環主體設備安裝閉環。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12月11日,工作人員安裝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加速器儲存環線
針對當前呼吸道疾病,特別是兒童呼吸道疾病高發形勢,國家衛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
近日,我國航天兩大集團公司黨組機關報《中國航天報》推出“為建設航天強國不懈奮斗”系列評論,在其中一篇評論中提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對標SpaceX,集團公司在發展理念上、科研生產模式上、關鍵核心技術上、質量效率效益上存在明顯差距和不足,整體上大而不強、大而不優”。
12月9日,記者從東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野大麥種子人工擴繁基地喜獲豐收。這標志著“野大麥種子擴繁與退化鹽堿草地生態修復技術推廣與示范項目”達到預期目標。
記者12月8日獲悉,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為磊教授聯合國內外研究人員,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領域取得最新進展。研究人員介紹,此前,對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觀測主要利用沉積物采集器,數據極為稀少。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