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裕元工業園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達144.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杰 攝
今年東莞“兩會”期間,葉錦銳(左)接受記者采訪。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杰 攝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的完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大灣區內的資源要素交流日漸密切,區域融合程度逐步加深。在日前召開的東莞“兩會”上,“灣區都市、品質東莞”成為各界代表熱議的關鍵詞。
“黃江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全力打造灣區制造名鎮,建設幸福美麗黃江。”1月16日,東莞市人大代表、黃江鎮委書記葉錦銳直言,東莞經濟正處于“換擋提質”的關鍵時期,地處莞深融合發展前沿地帶的黃江鎮正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具備“灣區品質”的城市環境。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黃江從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業小鎮向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工業強鎮躍變,迎來了“面向深圳,融合共享”的灣區發展時代。打造“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目標定位,無疑對黃江的城市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城市環境建設方面,我們要‘跳出東莞看黃江’,從灣區的發展來看黃江、謀劃黃江。”葉錦銳說,今后黃江將結合自身的發展基礎和優勢,加快推進交通一體化、產業優質化、環境品質化,全力將黃江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一域。
作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剛一推出即引發聚光燈效應。當下,珠三角已經迎來發展新格局,區域融合、互通是未來的主基調,今后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黃江鎮作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關鍵節點,而且是東莞市東部產業園片區連接深圳的唯一通道,各種資源、要素、物資匯集于此。近年來,黃江鎮緊抓深圳產業外溢的機遇期和窗口期,打造承接深圳優質企業投資的快速通道,全鎮經濟發展換擋提質,深圳北投資洼地效應日益凸顯。
目前,黃江鎮210家來料加工企業已基本實現全面轉型。“全鎮規模以上企業已經基本找不到‘來料加工’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近年來轉型發展而來的優質高端產業以及從深圳等地引進的先進制造業和文化創意類產業。”葉錦銳告訴記者,黃江舊的產能已經基本淘汰到東南亞一帶。
過去,黃江最大的工業園——裕元工業園主要以產業鏈較低端的加工制造業為主,該類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污染大而且產值較低。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黃江不斷活化更新園區,大力推動“騰籠換鳥”及實施“園區倍增”,目前園區產業已經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2018年度,裕元工業園主營業務收入達144.5億元,同比增長20.3%,再創歷史新高。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外資占據著黃江工業產值的絕對大頭,最高時一度超過90%。”葉錦銳坦言,通過對接深圳優質資源外溢,黃江實體經濟特別是科技型企業數量快速增加,成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內外資工業基本實現均衡發展。
從整個珠三角地區來看,深圳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之一。東莞既屬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之列,地理上也挑起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脊梁,黃江的地理優勢更為凸顯。在此背景下,如何以更好的產業基礎融入大灣區建設的整體進程中,將成為黃江面臨的一大挑戰。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但黃江更要防止‘大樹底下不長草’。”葉錦銳說,近年來,黃江先后從深圳引進“靈獅小鎮”“中城·光明港智造創新園”“星河互聯網小鎮”等一大批優質的重大項目,并計劃引進碧桂園科技小鎮項目。他表示,接下來黃江將通過創新驅動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動更多企業建立獨立研發機構,引導企業實現就地轉型升級。同時,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契機,承接好深圳優質產業外溢,著重招引新業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東莞市首批村級體制改革社區示范點,到東莞市首個真正拆除整個舊村莊的農民公寓改造項目;從投資近百億元、占地650畝的國際創新生態城,到預計總產值達800億元、年稅貢獻超80億元的星河互聯網小鎮……近年來,黃江鎮發揮毗鄰深圳的區位優勢,通過“騰籠換鳥”淘汰大批落后產業,各社區、各村陸續啟動多達30宗城市更新項目,持續提升城市品質。改造總面積超15700畝,僅2018年黃江就有10個連片改造項目啟動。
“全鎮陸續啟動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品質提升項目遍地開花,亮點紛呈。現在再看黃江,感覺很不一樣了。”葉錦銳介紹,黃江圍繞城市“綠化、亮化、美化、文化”四大工程,投資16億元開展37宗城市品質提升項目,目前一半工程已完工。
從莞樟路到公常路再到黃江大道,黃江全鎮正緊鑼密鼓進行城市建設,示范區示范路燈光、夜景工程相繼完工,黃牛埔森林公園、黃江人民公園改造全面啟動,“一河兩岸”工程加快推進,同時“四主干九節點”改造系統也正在加緊構建。
“更重要的是,隨著環保工作持續推進,黃江的水更清了,空氣更好了,生態環境更優美了。”葉錦銳表示,2018年黃江投資3.8億元新建截污管網94.7公里,順利完成污水處理廠二期提標改造,并與深圳光明區開展兩地污染共治,協力推進茅洲河污染治理。
截至目前,黃江已對全鎮22條河涌實行市場化管理,河道日常養護保潔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南山坑、大石坑排洪渠基本消除黑臭。過去一年,黃江全年天氣優良天數達308天,成為全市PM2.5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兩個鎮街之一。
“黃江要樹立灣區大格局,進一步優化城市環境,把城市品質和內涵提高到新高度。”葉錦銳直言,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將不斷健全完善灣區宜居規劃,黃江若想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就務必要建設具備“灣區品質”的城市環境,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整體文化內涵。
“我們不但要在城市建設上做好加法,更要做好減法,堅決拆除違法建筑、推進三線整治等。”葉錦銳坦言,黃江需要用“繡花”功夫做好、做細城市環境建設和城市品質提升,堅持基礎設施配套先行帶動城市建設原則,完善城市客廳建設,加快城市道路景觀美化、燈光亮化、路燈升級、“廁所革命”等城市品質提升項目進度;同時,在綠道、公園、重要道路、重要節點上做好文化植入,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近年來,黃江通過以品牌理念抓基層黨建工作,不但增強了組織的凝聚力,也增強了黨員干部的執行力。在葉錦銳看來,黨建工作涉及干部創業熱情、干部組織以及思想作風建設,抓好黨建也是抓好生產力,基層黨建是關乎地方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通過抓基層黨組織治理和干部隊伍建設,能增強凝聚力,提振干部隊伍士氣,進而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劑。
2019年是東莞的執行力建設年,為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黃江將進一步把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建設、發展成效、維穩能力等的責任、權力細化分解,形成權責清單,通過對社區黨工委書記與基層支部書記定期與不定期的考核、述職、評議,把好用人導向,不斷強化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執行力。
“我們要以更大決心全面抓好黨的建設,為黃江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的執行力保證。”葉錦銳說,為了實現打造“灣區制造名鎮”的目標任務,黃江要繼續以品牌理念抓黨建工作,打造一批“精品黨建”。
在鎮委黨校建設方面,一方面細化基層黨建指標,推動基層黨建工作由“軟任務”變為“硬指標”;另一方面,引導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建品牌,促進不同崗位黨員干部在不同領域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提升基層黨組織對經濟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作用。
在黨員隊伍建設方面,要加大黨建“1+N”體系實施力度,制定黨員干部執行力建設制度體系。一方面,通過“駐點直接聯系群眾”“三嚴三實”“軟弱渙散黨組織整治”等形式改善黨員干部的作風;另一方面,通過構建全鎮智慧黨建系統,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務支撐,強化黨務工作者與黨員群眾互動交流,提升黨建工作效能,并依托新媒體開展“線上輪學”有效提高黨員參加黨內生活的積極性。
在“兩新”黨組織建設方面,要積極摸查企業黨員情況,以多種形式組建企業黨支部,推廣黨建示范點經驗,著力新增一批質量高、規模大的黨組織;充分發揮企業黨員在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確保黨的政策能夠及時傳達貫徹到企業組織。
“持續加強政治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做到業務工作和廉政建設一起部署、一起推進,堅決懲治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在廉政建設方面,葉錦銳強調,要深化“一崗雙責”“一案雙查”機制,認真落實問責條例,嚴格追責問效。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預算執行,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嚴管公共資金、規范公共資源交易,管好國有資產。
南方日報:東莞市委將今年定為“執行力建設年”,今后黃江如何全面加強執行力建設,持續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
葉錦銳:執行力是干事創業成功的保證。沒有執行力,再宏大的目標也是空中樓閣。今年的黨代會,黃江提出打造“符合灣區要求”的執行力量。
執行力建設要以黨員干部為主體。這幾年,黃江前瞻性地提前謀劃、提前布局,扎扎實實把黨建工作做在前,不但增強了組織的凝聚力,也增強了黨員干部的執行力。接下來,黃江首先要繼續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把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建設、發展成效、維穩能力等的責任、權力細化分解,形成權責清單,通過對社區黨工委書記與基層支部書記定期與不定期的考核、述職、評議,把好用人導向,不斷強化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執行力。
其次,要抓好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通過駐點直接聯系群眾、“三嚴三實”、軟弱渙散黨組織整治等形式大力改善黨員干部的作風,通過不斷完善黨建“1+N”制度體系,從源頭把關,發展一些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黨員。
第三,要發揮平臺作用,通過青年干部訓練營、干部專題培訓班等學習平臺,開拓干部視野,提升干部能力;通過掛職培養、干部成長工程等平臺,選拔、選派干部到社區、支部、經聯社、企業掛職鍛煉;通過“專項工作”“專題任務”等形式為黨員干部成長提供機遇。
南方日報:過去一年,全市上下掀起城市建設、品質提升的熱潮,黃江鎮在這方面取得怎樣的成效?
葉錦銳:一是全鎮城市更新和城市品質提升項目遍地開花。近年來,黃江陸續在各社區、各村啟動30宗城市更新項目,共投資30億元,改造面積達15700畝。僅2018年,黃江就有10個連片改造項目啟動。目前,田美社區的金湖酈城項目已經改造完成,靈獅小鎮也已順利開園,備受市領導關注。
二是全鎮呈現碧水藍天的新景象。過去一年,黃江投資3.8億元新建截污管網94.7公里,順利完成污水處理廠二期提標改造,并與深圳光明開展兩地污染共治,協力推進茅洲河污染治理。全年天氣優良天數達308天。
三是全鎮精細管理進一步加強。去年,黃江依法整治違法用地183畝,拆除違法建筑面積達14.4萬平方米,整治占道經營等城市“六亂”行為5000余宗,城市生活變得更加整潔有序。同時,黃江還推行鎮區綠化養護市場化管理,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9.6%,公園綠地面積達722.1萬平方米,鎮域環境更加美麗宜居。
四是全鎮城市品質提升項目亮點紛呈。2018年黃江投資16億元開展37宗城市品質提升項目,目前示范區示范路燈光、夜景工程成為黃江新亮點,黃牛埔森林公園、黃江人民公園改造全面啟動,“一河兩岸”工程加快推進,市民體育休閑公園、公常路莞樟路立面改造加緊實施。現在再看黃江,感覺已經不一樣了。
南方日報:在莞深融合發展方面,黃江有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接下來有何計劃和目標?
葉錦銳:黃江以建成“莞深融合發展先行區”為戰略目標,加快對接深圳優質外溢資源,成效顯著。
一是發揮梅塘片區的臨深優勢,與深圳光明區攜手共建“光明港—中城智造創新園”,探索樹立創新區域合作與共建產業園區的新典范。
二是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發布招商宣傳,吸引更多大型企業集團落戶,積極對接深圳優質產業轉移,共集中簽約優質項目45個,投資金額近100億元。
三是發揮政府統籌的指導性地位,以“三舊”改造為抓手,主動為深圳優質項目引進“騰籠換鳥”。目前已引導裕元工業園騰挪57.5萬平方米空置廠房、60萬平方米的用地資源。
四是發揮產業孵化器功能,不斷厚植產業集群發展優勢,實現平臺建設互補對接。以華大基因東莞分公司總部落戶黃江為契機,延伸完善現代養生產業鏈,推動與深圳企業對接。
五是著力構建優質營商環境,大力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探索形成“先注冊后落地”模式,為優質項目提供全程跟蹤服務。
接下來,黃江鎮計劃進一步提升與深圳開放合作水平。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契機,充分發揮毗鄰深圳光明區的區位優勢,積極打造莞深優質項目集聚高地。結合倍增計劃,研究制定出臺更具吸引力的招商選資政策,著重招引新業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企業和商、協會作用,加強莞深兩地企業聯系,不斷提升招引質量和水平。交通路網“內、外、微循環”更加順暢,與深圳的互聯互通更加緊密。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